由总政歌舞团著名作曲家印青担纲艺术总监的新专辑《党旗更鲜艳》近日在京推出,著名歌手谭晶用她那大开大阖的嗓音处理,在其中唱颂“和谐之声”;2007世界夏季特奥会闭幕式上,她与著名男中音廖昌永共同演唱了压轴主题曲《阳光·生命》;时光回转一年,在金色大厅舞台上,也是这个美丽的声音,代表中国通俗歌唱界发出第一次“啼鸣”。 在近年来的中国歌坛,谭晶以不拘一格的唱法,成了大型晚会、音乐会舞台和热门影视剧的座上宾。她演唱的《中国之约》,在多哈亚运会闭幕式的中国表演段落中成为亮点;在原创音乐剧《狂雪》中,她化身为女英雄“赵一曼”;她还受邀为《乔家大院》《玉碎》《我的长征》等热门影视剧演唱主题曲。 谭晶的唱法兼容美声、民族和通俗三家之长,形成大气、简约、传神的风格。去年,她拿到了我国第一个通俗唱法的硕士学位。作为总政歌舞团的一名歌手,海内外一流剧院与偏远的边关海岛,都是谭晶热爱的舞台。 中国歌不只有一种唱法 记:你父母是文工团独唱演员,母亲是唱民歌的。你跨界唱流行,是否有悖于他们的期望? 谭:起初是这样。我妈是原生态型歌手,嗓门特别大。据她说,怀着我的时候还到处去演出,一直到最后不能演了才休息。小时候我常在道具箱上睡觉,喜欢唱喜欢跳,爸妈把他们当年未能实现的梦想都寄托在我身上。 到中国音乐学院念民族唱法本科时,我喜欢上了流行唱法,大一时在楼道里和一些校内的联欢会上唱,渐渐在学校有了名气。我妈和老师都不同意,我就在外面唱通俗,在学校唱美声和民歌。这种“打游击”的日子,直到各种奖项来了才结束。大三那年,我在亚洲地区七星杯中外歌手大奖赛中得了一等奖,把7000美元的奖金都给爸妈了,他们特别感动。老师们也不再干涉我唱通俗了。 记:“跨界”曾经是一个敏感的词,现在又成了很多歌手争相尝试的时髦概念。你作为较早尝试的歌手,对跨界唱法怎么看? 谭:音乐没有那么严格的界限。比如在大学学民族唱法,一开始都要学美声基本功,唱意大利语歌,这其实也算跨界。 我从民族唱法“出轨”到通俗唱法,一开始压力挺大。我当时的想法蛮简单,既然发现自己有驾驭多种方法演唱的能力,为什么不发展呢?我很怕我们专业歌手学了一种唱法后,出来的都是一个声音。中国这么多民族,这么多优秀的歌曲,绝对不只一种方式可以演绎。 李双江鼓励我“忘掉唱法” 记:1998年你成为我国第一个通俗唱法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双江给了你什么影响? 谭:双江老师鼓励我“大胆唱,忘掉你非得用哪个唱法”,要求我保持不同于别人的风格。他最欣赏的是我对于真假声的转换,一般的民族唱法歌手往往真假声切换很快,双江老师却建议我在歌曲的高潮部分放大这一过程,因为那是我的强项。 每当接手一部新作品,双江老师都会跟我讨论如何进行声音处理,如何把握风格。《在那东山顶上》的第一句,他建议我用大气声,像讲话一样表达出来,再衔接到民族唱法。《乔家大院》主题歌的前一段清唱,我们商量也用气声来表现,结果只用了半个小时就顺利录完音。赵季平老师当场叫好。 记:有人说你的唱法是“大通俗”,说你融合了各种唱法。 谭:我没有非要把自己的演唱确定为一种什么风格,我只是用自己的感受去演绎歌曲。 一首歌,如果用美声和通俗两种方式综合演绎更能表达感情,我可能就会用这种。如果是地方特色的歌,必须有民族元素,我也会变。我觉得不管是什么唱法,只要老百姓喜欢了接受了,就是成功的。 “通俗”之音震撼金色大厅 记:去年,你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完成了中国通俗歌手的第一次亮相。 谭:去年恰逢中奥建交35周年,年初奥方希望中唱总公司推荐一位中国歌唱家去金色大厅办一场独唱音乐会。他们把我的材料寄过去了,奥方并不认识我,听了我的CD,觉得跟上次来的歌手(指宋祖英)不一样,就认可了。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标题是“论通俗的艺术和艺术的通俗”,李双江老师说,进金色大厅可以看作为民歌和通俗歌曲融会贯通寻找理论支撑点,并对艺术理论进行实践的一次好机会。 记:国外观众认可你么? 谭: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举办个人演唱会,也不是第一次出国唱歌,但一想到金色大厅与“第一位举行个唱的中国通俗歌手”联系在一起,我就很紧张,刚开始都忘词了。指挥李心草拼命提醒我,我就斜着眼睛看他。 一开始,观众的鼓掌是礼节性的。随着曲目展开,当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的,还有山西等地的民歌一曲曲唱出,我终于看到观众的眼神慢慢变得狂热起来。当主题歌《和谐世界》响起时,我能感觉到观众完全陶醉了。后来我了解到,我的歌路被国外观众看作“古典与时尚的结合”,他们非常喜欢。 记:金色大厅之行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 谭:它让我意识到,用我们自己的歌曲作为符号,让世界了解并喜欢中国文化?还有很大的空间。我记得演出曲目中有一首山西有名的诙谐歌曲《大红公鸡毛腿腿》,排练时,奥地利民族乐团的演奏员们觉得这首歌太有意思了,每次伴奏时都手舞足蹈,虽然他们听不懂歌词。驻维也纳的联合国机构的两位外交官也表示,他们之前对中国不甚了解,听了这场音乐会后,突然想去中国走一走,看一看。 中国歌手对优秀民族歌曲的传播,既要重视传承,也要探索一些新的模式,让我们的民族唱法能呈现更国际化的面貌。我希望未来的国际市场上,有我谭晶或其他中国歌手的专辑的空间。现在廖昌永大哥、吴碧霞大姐在美声领域也在做着“跨界”的努力,我觉得我们这代歌手,应该是继承和创新的一代。 军旅生涯历练了我的情感 记:你当年本科毕业后,为什么会选择成为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 谭:因为喜欢当兵的,总觉得穿军装挺帅的。 记:进入部队了,觉得军旅歌手跟社会上的歌手有什么不一样? 谭:首先会意识到我是个军人。当年进总政歌舞团受训,我们在烈日下操练,要把被子叠出漂亮的“豆腐块”。当时,我甚至干过像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做的那样的事儿———偷偷给被子撒点水,就为了弄出漂亮的线条和棱角来。 部队歌手意味着不能做广告(公益广告除外),不能接触商业代言,在个人的演出计划与部队任务相冲突时,国家的需要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 记:是不是意味着要学会放弃? 谭:表面看来会失去很多物质层面的东西,但与你在部队获得的东西相比,那些微不足道。 记:获得的是什么? 谭:我们好多次巡演到边关、海防,战士们给予的回馈总是特别感人,他们的掌声永远是最热烈的、发自内心的,让你唱多少首歌都一点不觉得累。有几次我们到边防哨所,就是面对一个守关战士也唱得激情澎湃,这种场景让我一生都难以忘记。 记得有一次,我们到一个海岛巡演。海防战士的生活用水要从很远的大陆运来,而且因为气候异常经常一个星期用不上水,只能靠积雨水度日。在极度缺水的情况下,战士们打来水招呼我们洗手,所有歌手都不忍心用。看一看他们的眼神,你就会知道什么叫真诚。为他们献出的歌声,对他们来说就是精神甘霖。我在部队经历着一次次这样的情感历练。成为一个军旅歌手,我一辈子都不后悔。本报记者 伍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