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明星  |  明星列表  |  分类明星  |  最新主题  |  精华主题  |  热门主题  |  视频主题  |  排行榜  |  我与明星  

凯凌明星网>大陆地区>星秀场>春晚>人物档案

|||||排名第347位  我要报料!

一、春晚档案 (提供资料)

姓名
春节联欢晚会
名称
春节联欢晚会
性别
男女
地区
中国
民族
汉族
语言
中文
出品公司
中国中央电视台
上映时间
1983年起历年腊月三十20:00
导演
冯小刚(2014年)
身份
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通常简称为央视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每年农历除夕晚上为庆祝农历新年举办的综艺性文艺晚会。春晚在演出规模,演员阵容,播出时长和海内外观众收视率上,一共创下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综艺晚会3项世界之最,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收视率最高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综艺晚会,世界上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2012年4月,中国春节联欢晚会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2014年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升格为“国家项目”,与奥运会开幕式等同。

春晚春晚
春晚

四、春晚介绍: (提供资料)


补充资料:

首届春晚导演:黄一鹤
对白语言:普通话
色彩:彩色
首播时间:1983年
播出方式:现场直播
节目场地:央视一号演播大厅
节目形式:歌舞,语言,戏曲,杂技等
片长:4-5小时左右
首播平台:CCTV-1,CCTV-3,CCTV-4

发展阶段:

春晚的受众是全球所有华人,随着创作环境和受众审美品位的提升,春晚创作者从未停止过对春晚的探索与创新。春晚走过了文艺节目汇演,文化时尚追踪和新民俗传播这样几个阶段,在探寻节目内容和形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歌舞类节目数量日趋增多,表演形式愈加丰富
1.20世纪80年代春晚内容与形式
内容上主旋律歌曲是主导。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传媒机构,面临的最大任务便是如何体现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到上情下达。因此,央视春晚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如《大海啊,故乡》,《党啊,亲爱的妈妈》,《万里长城永不倒》等歌曲在春晚中出现正体现了这一点。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在充满激情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无论内地还是港澳台同胞亦或是海外侨胞,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油然而生。如台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香港汪明荃的《万里长城长》,《家乡》,黄锦波(美国加州西雅图市市长)的《龙的传人》。那时中国大陆文化相对独立,港台歌曲几乎没有传入大陆的,还没有所谓的流行歌曲,大街小巷传唱的几乎都是主旋律歌曲。
形式上出现歌伴舞,歌曲联唱萌芽。在央视春晚之前的晚会中,歌曲和舞蹈是分开的,歌唱演员要么站在台上专心唱歌,要么自己连唱带跳,形式比较单调,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且仅凭演唱者一个人的力量,也很难调动起现场的气氛。
在1983年第一届春晚上,斯琴高娃和胡松华联手表演了歌伴舞《草原民歌》,首次将歌曲与舞蹈相融合。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缺乏经验,演员的表演相对比较单调,没有引起太大反响。1984年,来自香港的歌手奚秀兰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以一曲《阿里山的姑娘》令观众眼前一亮,在六位同样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的陪伴下载歌载舞,美妙的歌声伴随着翩翩的舞姿,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极大满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几乎所有晚会都采取了这样的形式。1986年的春晚一开场就是11首歌曲的大联唱。观众们喜爱的蒋大为,彭丽媛,成方圆,郁钧剑等歌唱家轮流登台献唱。11首歌曲一气呵成,将观众迅速带入联欢的情境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让观众欣赏到更多的歌曲,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使春晚的宝贵时间得到最大的集约。

2.20世纪90年代春晚内容与形式
内容上关注家庭伦理。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大量外来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民需要更多更新鲜的东西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流行歌曲开始传唱于大街小巷。另一方面,90年代是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经济飞速发展,忽视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家庭的价值。这时出现的关注家庭,关注人性,人情的歌曲,以其朴实细腻的歌词,悠扬亲切的旋律滋润着人们的心田。1999年的《常回家看看》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温柔的情感,让迷失的人们重新找回了方向。
在形式上出现了宏大的歌舞场面。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为晚会创作者提供了经济和技术保障,让创作者有足够的经费呈现华丽的服装,绚丽的舞美。尤其是1998年以后,春晚改在央视新建的2000平方米的一号演播厅里举办。新建的一号演播厅表演空间由一个表演区扩展到中央和东,西,南,北五个表演区。舞台也由平面转向立体,变为多层升降舞台。歌舞表演场面越来越宏大,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在四个小时的时间里沉浸在盛世联欢的氛围中。
新时期电视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视频显示技术的发展,LED的运用,增强了舞台效果。2010年春晚现场的演播大厅几乎全部被不同规格的LED屏幕铺满。舞台背景,侧幕,台柱,地板全部变成LED,近1500平方米的LED给观众以天地一体之感。
歌曲联唱节目数量从1986年的1个,发展到7个,满足了快节奏社会生活下人们对大信息量的追求。歌曲联唱多围绕一个主题,如2003年的《少数民族组歌》由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歌唱家演唱自己民族的歌曲,2002年的《名曲颂春》由《盼春》,《嬉春》,《咏春》,《报春》,《踏春》,《迎春》6首歌曲组成,2005年的《2005流行风》分别由大陆,香港,台湾的歌星演唱当年红遍大街小巷的歌曲。

(二)语言类节目数量基本稳定,内容不断探索,追求创新
20世纪80年代:形成期,不稳定,而后相声小品热,占据大半江山。小品又称戏剧小品,是最短小的戏剧作品,融合多门类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初只是一种用来进行表演或导演基础训练的形式,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不同的练习,使开始学习表演或导演的学生掌握表演或导演的最基本元素。1983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0班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卖花生仁的姑娘》,作为戏剧小品被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朴实的表演,诙谐幽默的风格,赢得了观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从此文艺界诞生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小品。小品幽默诙谐的表演形式符合年三十儿晚上欢乐愉快的氛围,其创作取材于生活,反映了社会现象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之后的历届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作为不可或缺的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同时,20世纪80年代的小品多为喜剧小品,用幽默诙谐的表演方式,借助春晚这个媒介赢取更多观众的笑声。这个时期,小品创作者尝试着将不同的艺术门类融合到小品中,拓展了小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1983年王景愚的《吃鸡》,1984年游本昌的《淋浴》,将西方的哑剧与中国传统的小丑表演融为一体,创造出中国独有的“哑剧小品”。1985年,王景愚更是独具匠心地将哑剧与杂技相结合,与杂技演员张小卉合作表演了《悠绳》。
20世纪90年代: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主题,由形体的滑稽转为语言的幽默。相声与小品的界限模糊,两者相互学习,融合。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主题内涵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从单纯肢体动作的滑稽,转向了言语内涵的幽默,使作品有了一定的深度,在笑后发人深省。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欣赏中,使观众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愉悦和非审美愉悦。1999年,由崔永元,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借助当年红遍中国的电视栏目《实话实说》的表现形式,给观众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该小品凭借其幽默的台词,每隔几秒钟就抖一个包袱,让观众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笑声不断。小品对过去的回忆,对如今的评述,对将来的展望,将观众多年沉积在无意识心理中的生活经验在欣赏小品时得以复现,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了对小品的体验与理解。其中对1998洪水,海湾战争,金融危机等问题的笑谈也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新千年:语言类节目日趋成熟,不断追求创新。《卖拐》突破了以往小品中主人公的积极正面形象,第一次以反面人物作主人公。2002年,姜昆,戴志诚表演的相声《妙趣网生》将网络上的流行词语,笑话加入其中,使相声这门古老艺术更具现代性。虽然现今的语言类节目中出现大量的网络语是否得当还处于争论中,且一些节目中滥用网络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但当年的初次尝试,创作者,表演者力求创新的精神是不容否定的。2006年打破了语言类节目由北方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既丰富了表现形式,也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来自台湾的相声艺术家刘增凯,朱德刚身着长袍,给观众带来了一段传统相声《新说绕口令》,让观众领略到台湾相声的魅力。川籍演员操着“川普话”表演极具巴蜀特色的小品《耙耳朵》,也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戏曲及其他类节目初期鼎盛,而后日渐衰落,努力寻求突破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艺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娱乐的重要途径和文化需求的主要精神食粮。廖奔先生曾说过:“戏曲在它的肌体中挟带了中国文化的众量因子,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由此可见,戏曲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央视春晚肩负着对内,对外弘扬中华文化的双重使命,其节目中必然少不了戏曲节目。
在春晚创办初期,戏曲节目还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1983年第一届春晚中,袁世海表演的《坐寨盗马》一张口便赢得满堂彩。此后的几年里,不但老艺术家表演的节目广受好评,推出的大量新人也得到观众的喜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戏曲这门艺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慢,唱词念白不易懂等特点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也使得戏曲节目在春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尽管创作者们也试图以更丰富的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如戏曲小品,戏曲歌舞,戏曲反串等,但终究未能改变戏曲节目日渐衰落的局面。从1991年的春晚开始,戏曲节目逐渐改为联唱,每个剧种的表演没有独立的节目。近几年来,表演时间也调整到零点以后,成为了一个“华丽的点缀”。

五、荣誉与成就: (提供资料)


2012年4月,中国春节联欢晚会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证书。
2014年1月,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首次升格为“国家项目”,与奥运会开幕式等同。

六、人物评价: (提供资料)


社会影响:

流行词汇与创新

年份 流行语/特点 创新
1983年 无(诞生) 第一届春晚成功举办。标志着“春晚”这个新生文化事物的诞生。从此,中国老百姓有了看春晚这个“新民俗”。
1984年 “宇宙牌香烟”,“盛面吧”(小品开始登上春晚) 吃面条小品语言节目正式与观众见面。春晚进入陈佩斯时代.
1985年 乡亲们哪,我王老五活了这大半辈子,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哪!(陈佩斯小品) 春晚搬到北京工人体育场。由于技术所限(主要是照明和布景),晚会最终不够理想。央视还在后来的新闻联播中特别道歉。
1986年 “黑龙江乌鲁木齐”,“桃花盛开” 央视春晚进入成熟期。各种表演形式基本已经定型,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1987年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姜昆:《虎口遐想》),最火的人是费翔
1988年 “领导,冒号。”(牛群:《巧立名目》)
1989年 “司马缸砸缸”(赵丽蓉,侯耀文《英雄母亲的一天》)
1990年 (赵本山首次亮相),最好还是“主角与配角” 凭借小品《相亲》,赵本山第一次在春晚亮相。从此奠定了“小品王”的地位已成为春晚的“标志人物”。
1991年 《我想要有个家》
1992年 赵丽蓉版探戈
1993年 《涛声依旧》
1994年 “小小一张牌,社会大舞台”
1995年 评剧Rap
1996年 “它就是一盘大萝贝” 首次实现三地同时直播(在西安,上海设立分会场)。
1997年 “春天的故事” 空
1998年 “相约98” 春晚正式在中央电视台一号演播大厅直播。
1999年 《常回家看看》,《昨天今天明天》 空
2000年 “脱了马甲也认识你”(赵本山《钟点工》) 春晚舞台开始大改造,采用圆形舞台。
2001年 迎接21世纪,《卖拐》 舞台在2000年的基础上修改。
2002年 “忽悠,接着忽悠”(《卖车》) 春晚舞台采用长方形舞台。并且第二次使用分会场。(另外4个分会场设在上海,深圳,沈阳,西安)
2003年 “E时代”的温情 在2002年基础上修改。增加了两块大屏幕。
2004年 央视自办的最后一届 继续使用圆形舞台。
2005年 开门办春晚,“组团忽悠我来了”,“干吗呢?” 春晚迈出了改革步伐。“开门办春晚”初见成效。另外,春晚舞台有所简化,主体使用LED大屏幕。
2006年 吉祥三宝,说事儿,“那是相当壮观了” 大屏幕的面积增大,呈长方形。舞台进一步简化。
2007年 “你太有才了!” 采用高清晰LED大屏幕。
2008年 “这是为什么呢?”,“好!” 舞台进一步简化。大屏幕旁边的8个立柱上面也铺设了LED屏幕。在央视大楼外部也呈现特殊动画效果。
2009年 中国之最唱也唱不尽,“这个真没有” 春晚舞台借鉴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高科技“卷轴”,为观众呈现震撼性的视觉感受。
2010年 “复出”,“你心里阳光点好不好” 随着CCTV高清频道的开播,春晚实现高清直播。
2011年 “给力”,“过年回家”,“此处略去XX字” 舞台升降机增加舞台的空间感,灯光效果也梦幻,激光灯大出风头。
2012年 “你萝莉,你们全家都萝莉”,“下蛋者何人?” 增加了数百块LED大屏幕立体效果更好取消了投票环节保证了零广告,主持人台词更加平民化,整台晚会以春晚30年为主题实现了半老半新的新局面,春晚进入了又一个10年。
2013年 “你摊上事儿了!”,“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都是千年的狐狸,你玩什么聊斋啊” 以“新春中国”为主题,并分为四个节目群,一个是“新春”,主要展现和年俗有关的节目。第二个“新喜”,要表现家,国高兴的事。第三个“新意”,主打创意节目。第四个则是关于“新篇”,希望来年有个好彩头。
2014年 你能慢点说话吗?你的嘴是租来的,能慢点还吗。你是孙子,他们也是孙子,你这孙子怎么那么孙子呢 晚会以草根上春晚,全民大联欢为主题。节目亲民效果明显,节俭办晚会的口号落实到实处,晚会短片《春晚是什么》体现春节的习俗。团团圆圆陪全国人民过大年。

七、相关介绍: (提供资料)

点击查看:详细内容

相关连接  我与明星  相关明星  明星日历  提供资料 春晚,春节晚会,Chun Wan


szkl.net ©2006-2020用户协议  粤ICP备130284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