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片——囊括三地影后:
988年电影《胭脂扣》轰动一时,该片在当届香港金像奖上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至今被列为香港电影最优秀的作品之一,也是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之一。片中一段凄美的东方人鬼情未了令梅艳芳成为“四料影后”,角色“如花”也成为留名影史的经典人物。梅艳芳自此成为第一位既是“歌后”又是“影后”的香港女艺人,并逐渐成长为歌坛和影坛的双栖巨星。
1990年电影
《川岛芳子》公映,川岛芳子是近代中国充满争议的传奇人物,角色对演技考验极大,梅艳芳的表演神形具备,恰当地诠释了主角的特殊身份,传奇经历和复杂内心,虽然较《胭脂扣》的演绎略欠深度而未能获奖,却同样赢得不少好评。1991年梅艳芳凭借战争文艺片《何日君再来》提名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1997年出演电影
《半生缘》,她在影片中把张爱玲笔下的顾曼璐演活,将其复杂的情感世界宣示人前又拿捏准确,在角色心境的刻画上丝丝入扣,出色的表演令其再度荣膺香港金像奖。2002年影片《男人四十》是梅艳芳人生的最后一部戏,她主演一位平凡的家庭主妇,刻画了主角平淡而又细腻的内心。此时的梅艳芳对文艺片已驾轻就熟,一举摘得中国长春电影节的影后桂冠。
喜剧片——展现喜剧天分:
电影《审死官》是梅艳芳的喜剧代表作,她与“无厘头”搞笑之王
周星驰搭戏,表演丝毫不显逊色,其中经典对白和拿捏得当的动作神情更成为电影亮点,该片在1985-2005二十年香港电影票房中位列第七。此外,梅艳芳与
周星驰的另一部喜剧片《逃学威龙III》以及同成龙的两部喜剧动作片
《奇迹》和《醉拳II》均属电影佳作,梅艳芳在其中大展自己的搞笑天分,为电影增色不少。《醉拳II》更于2005年入选《时代》杂志“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2001年电影
《钟无艳》是梅艳芳最后一部喜剧,她在片中破天荒反串男角,将昏庸好色的齐宣王演得活灵活现,并凭此片获得《明报周刊》演艺动力大奖的最突出女演员奖。
动作,武侠片——展现侠女本色:
梅艳芳出演的动作片不在少数,加上天生的侠义性格,使得女侠一角更像是她的本色演出。从
《东方三侠》中的女侠客“东东”到
《新仙鹤神针》里仙风道骨的“白云飞”,从《英雄本色III》中大情大性的“周英杰”到《赤子威龙》里正义勇敢的女警“方逸华”,梅艳芳展示了属于女性的侠骨和勇敢,塑造了多个坚强干练的形象。著名导演
杜琪峰曾这样回忆:“梅艳芳天生有侠气,她和
杨紫琼,
张曼玉演
《东方三侠》时有个“甩斗篷”的镜头,梅艳芳那种侠气自然天成的感觉,就是比另外两人浓。”
遗物拍卖:
2011年10月,一场名为“芳华绝代·梅艳芳珠宝手表珍藏”的专拍会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开槌,共计43件梅艳芳生前所用饰品被拍卖,其中最受瞩目的三套饰品为:2003年红馆绝唱所佩戴的珍珠镶钻项链及耳坠,1989年出席英国戴安娜王妃访港晚宴所佩戴的钻石颈链及吊耳环,1987年因夺金马奖影后而刻有“金马奖”三字的K黄金珐琅邀舞卡(1890年制)。最终,43件珍藏以共计约680万港币全数拍出。
艺术遗憾:
七年封杀
1989年初,梅艳芳首次来到中国内地,在广州市举行了个人演唱会,社会反响热烈,广东省高官亦前来欣赏,梅艳芳在表演中破例获准演唱原先禁唱的
《坏女孩》。因为演出反响好,梅艳芳开始筹备内地巡回演唱会。但不久后,梅艳芳因受政治事件影响,取消了原计划的内地演出,并放弃了主演电影《
阮玲玉》。1995年,梅艳芳首次开启内地巡回演唱会,但自广州站起便被禁唱
《坏女孩》和《妖女》等歌词前卫的歌曲。然而演唱会当晚歌迷热情非凡,不断有人点唱
《坏女孩》这首粤语成名曲,向来珍视知音又性格倔强的梅艳芳耐不住歌迷的热情,尾场临时加唱,遇歌词敏感处以“啦啦啦”带过,即便如此,表演仍被认定违规,其余场次被迫取消,梅艳芳自此遭遇内地“七年封杀”,失去了在内地举行个人演唱会的资格。2002年经多方努力后终获解禁,但该年报批的内地演唱会仍只获准了上海一场,成为梅艳芳人生中唯一一场非粤语区的内地个唱。当日面对热情的内地歌迷,梅艳芳数度感触落泪。
作为华语女歌手全球个唱纪录的保持者,梅艳芳在内地举行的演唱会寥寥无几,非商业表演也仅有1993年华东水灾赈灾义演,1999年央视春晚及1999年南宁民歌节。可以说,未能登台祖国各地是歌后一生的遗憾。2002年解禁后的梅艳芳不再活跃舞台,但内地多个重量级大奖仍颁发致敬荣誉予她,足见其对华语乐坛的卓越贡献。
未竟遗愿
据亲友回忆,病重期间的梅艳芳工作量不减反增。她多次于专访中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是做一出音乐剧。而随着内地的逐步解禁,梅艳芳也十分渴望到内地举行个人演唱会,并在电影上与内地优秀导演合作。2003年底,梅艳芳终于拿到翌年初春的北京演唱会批文,同时加盟了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十面埋伏》。病重期间的梅艳芳没有停止筹划自己的艺术工作,身为会长的她还在为香港低靡的电影业殚精竭虑,然而这一切,终在距新一年不足四十小时的寒冬腊月戛然而止,随风消逝。对于梅艳芳的猝然离世,
张艺谋十分痛惜,决定修改剧本,将戏中“江湖大姐”的角色永远留给她,片尾亦打出“谨以此电影缅怀梅艳芳小姐”的字幕表达惋惜之情。
早于2003年12月初,卧病的梅艳芳就已私下订立遗嘱,却始终没有放弃继续登台演出的希望。据其挚友,著名文学家李碧华在《花开有时,梦醒有时》一文中回忆,梅艳芳曾在病榻上看到她传真的舞台剧剧本信息,却因医生告知“癌细胞扩散,今后再不能登台演出”而抛下一句“既是这样,我便走了”,此后不久陷入昏迷,在年终深夜悄然离去。
姐妹情深:
少时家境窘困的梅艳芳从小与姐姐梅爱芳一同登台演出,两姐妹四处登台彼此照顾,感情非常深厚。新秀歌唱大赛后,梅艳芳一举成名,其姐则逐渐隐退结婚生子。然而不幸的是,梅爱芳于90年代罹患宫颈癌,在与癌魔抗争近十年后于2000年不治,对梅艳芳造成很大影响。就在姐姐离去前不久,梅艳芳已然察觉身体发生了同样病变,因为不愿亲友遭受压力,她始终隐瞒病情,直至2003年被传媒曝光。2003年底,梅艳芳因宫颈癌医治无效逝世,姐妹二人抗癌顽强,积极的人生态度令人钦佩。
友情岁月:
梅艳芳一生珍惜朋友,交游广阔,她在娱乐圈里是公认的豪爽与仗义。正因为这种真诚,博爱,侠义的性格使她成为演艺界尊崇的“大姐大”。“施比受,更有福!”梅艳芳曾这样形容她对友情的看法,“有人担心我交友轻信,会被人利用,但我觉得那都是一种》施》,不计较有否回报,其实都很开心。”2002年,梅艳芳在庆祝入行二十年的纪念节目上对大家说:我在娱乐圈闯荡二十年,四个字概括:“友情岁月!”
梅艳芳为人义气豪爽,虽常因“真性情”遭受挫折,却从未说过半句后悔。当年因为辞演《
阮玲玉》,有人以为她与
张曼玉有了隔阂,殊不知两人友情依旧。在梅艳芳逝世多年后,
张曼玉在《鲁豫有约》专访中缅怀故友,坦言梅艳芳是其最喜欢合作的女演员,是没有嫉妒心的影响力女性。好姐妹
杨紫琼也在《鲁豫有约》中表示梅艳芳始终活在自己心中,过往的美好点滴一直铭记。
曾志伟曾回忆梅艳芳逝世前的情景:“所有朋友一个通知一个,全都赶来看她。医院整层都封给了探视的人,晚些赶到的都站到了楼梯外面。这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场面,因为她的好人缘,讲义气,非常感动!”
无论事业上还是感情上,梅艳芳都是一个喜欢完全付出的人,她一次次将美丽和惊喜奉献给观众,她是一个收获许多过去的人,也是一个挑战未来的战斗者。她在娱乐圈打拼二十多年,赢得最多的不是名利而是友情,这是她的真正财富。
情路坎坷:
也许从小成长于单亲家庭缺乏亲情的温暖,梅艳芳一生追寻真爱,十分渴望拥有自己的完整家庭。然而她本身强势的性格和事业上的巨大成就使她的爱情之路甚为崎岖,多次感情经历都没有好的结果。对于爱情观,梅艳芳曾表示:“在爱情经历中,只有体验,没有后悔”,“我依然相信天长地久,但曾经拥有的,我会感激”。
梅艳芳在2003年《名人面对面》访问中回忆自己的感情经历,坦言自己在拍拖中会照顾男方却又常常不被理解。如果让她重新选择,她表示最怀念二十岁时一段异国恋情(近藤真彦),只因双方都是年轻人,感情很纯,没有太多顾虑。然而这段感情终因男方的不专一而告终,也成为梅艳芳的遗憾。事实上,由于梅艳芳出道不久便迅速窜红,事业的成功和媒体的追逐给恋爱中的梅艳芳造成巨大负担,加上好强的天性使得每段恋情都维持不了许久。著名彩妆师连士良对于梅艳芳终生未嫁的遗憾曾这样感慨:“我想,她是全球华人的梅艳芳,无法专属于某个男人”。2003年11月,梅艳芳带病踏上红馆舞台,谢幕时身披白色婚纱,将自己嫁给了奉献一生的舞台。
提携后辈:
梅艳芳在功成名就后特别注重提携后辈新人,为演艺界培养了多位优秀歌手和演员。梅艳芳纵横歌,影坛二十余载,除亲自带门生弟子外,也对众多后辈关怀有加,如
郭富城,
苏永康,
陈小春,
谭耀文,
陈奕迅,
谢霆锋等艺人初出茅庐时均曾得到梅艳芳的指点和帮助。
早年间,草蜢乐队和
许志安跟随梅艳芳四处登台表演,为演艺事业打下坚实基础。由于得到过言传身教,这些日后歌坛的中流砥柱都尊称梅为师父,于是便有了香港乐坛著名的“梅家班”。1999年,梅艳芳收受关门弟子
何韵诗,凭借自己有限的精力为艺坛栽培新人。作为唯一的女弟子,
何韵诗备受梅艳芳的关心和疼爱,一度被外界传为“接班人”。
何韵诗的音乐风格与其师相异,但其专业态度及在音乐上大胆突破,敢为人所不敢为的创新精神却颇具其师风范。
宗教信仰:
90年代初的梅艳芳曾短暂退出歌坛,事业处于低谷,加上“黄朗维事件”的负面影响,梅艳芳心态有了变化,不再像年轻时一往无前。梅艳芳在事业生活的低潮期遇到了藏传佛教“十四世红宝冠法王”夏玛巴讲经说法。梅艳芳深受感触,于1993年决心皈依,成为一名佛教俗家弟子(佛教居士)。梅艳芳终其一生十分虔诚,曾于香港“千禧红观音法会”上演唱歌曲《心经》,为港人新千年祈福,并曾捐建香港佛教圣地志莲净苑的荷花池。梅艳芳逝世后,葬礼依佛教礼仪,灵堂挂有“往生净土”四字匾额,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主持盖棺仪式,并有僧众进行法事。志莲净苑念及梅艳芳捐助修苑的公德,破例为其做“头七”法事。夏玛巴曾指梅艳芳佛缘深厚,逝世时身旁有喇嘛诵经,遗容十分安详,且当日正值腊月初八“佛成道日”,对于一个佛教徒而言亦可谓庄严殊胜。如今,梅艳芳的灵位设于香港大屿山天坛大佛下。
公祭葬礼:
2003年12月30日凌晨2点50分,梅艳芳因宫颈癌导致肺功能衰竭,在香港养和医院病逝,终年四十岁。弥留之际,众多艺人赶赴医院探视。凌晨四点,
成龙,
曾志伟,刘培基等好友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逝世消息,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表达哀痛和惋惜,香港特区政府和中联办官员向梅艳芳亲属发出唁电。华人地区各大媒体进行专题报道,诸多海外媒体,包括西方三大通讯社(美联社,法新社和路透社),美国CNN电视台,英国BBC电台以及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的主流传媒均播报了梅艳芳逝世的消息。华人媒体称赞其为“香港的女儿”,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则以“东方
麦当娜”形容其在亚洲歌坛的地位。
2004年1月10日,内地同行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追思会,
冯小刚,
张纪中,何平,
葛优,
李冰冰,
赵薇,
范冰冰,
蒋勤勤等二十余人出席。
那英,孙楠等歌手在北京雍和宫举行私人佛教祈福仪式,遥送挚友一程。1月11日傍晚,香港举行公祭仪式,约七千来自世界各地的歌迷和各界名流赶赴吊唁。1月12日上午,梅艳芳的葬礼在香港殡仪馆举行,众多演艺界人士出席,近万香港市民和歌迷沿街送别,三百多传媒记者到场。葬礼当日,特首致送“音容宛在”四字挽联,中联办致送“懿德流芳”四字挽联,凤凰卫视,香港无线电视,亚洲卫视和华娱卫视进行了现场直播。
除文艺界人士外,致送花圈或前来吊唁的香港政治或商业界人士还有:行政长官董建华,中联办副主任李刚,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政务司司长曾荫权,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工商局局长曾俊华,民政事务局局长何志平,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新闻处处长蔡莹璧,全国人大代表费斐,邵氏电影公司主席邵逸夫及夫人方逸华,嘉禾电影公司主席邹文怀,中国星集团主席向华强,民主派元老司徒华等。一些港澳豪门成员,如霍英东家族企业主席霍震霆,“赌王”何鸿燊胞姐何婉鸿,姨太梁安琪等也前来致祭。媒体如香港电台,香港商业电台,亚洲卫视,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栏目组等有致送花圈。此外,一些音乐界和电影界团体也向香港演艺人协会发出唁电,国家广电总局(总局副局长赵实,电影局局长童刚)在唁电中赞扬了梅艳芳为推进两地艺术交流的卓越贡献。
(注:葬礼期间有境外异议人士赴港吊唁,个别团体致送“民主天后”字样花牌,内地媒体未予报道)
唁电悼词: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梅艳芳极富创意和毅力,凭借自己的努力将事业带上高峰,是香港成功的典型例子。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李刚:梅艳芳长期致力于香港演艺事业,屡创佳绩,誉满乐坛,并热心参与香港及内地的慈善公益活动,贡献良多。
香港特别行政区广播处处长张敏仪:梅艳芳是真正的香港传奇,有情有义,有始有终,她把最美丽的一面留给世人。短短四十年的人生路上有许多波折,失意,但她最终成为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演艺人协会会长。她为争取公平,公义,亦不在乎付出代价。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立法会委员霍震霆:梅艳芳热爱事业,关爱社群,为公益,为公义,勇进向前,以演艺界殿堂天后之尊,关怀扶持后进,积极推动香港演艺事业发展,殊堪敬仰!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港澳台办公室:我们不会忘记梅艳芳女士对香港与内地影视交流合作所付出的努力。希望贵我双方继续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为中国影视节目走向世界,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我们相信,这是对梅艳芳女士最好的怀念。
中国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我们怀念梅艳芳女士在影视歌坛留下的音容笑貌和卓越贡献。愿我们携手努力,为共同振兴中华民族的电影事业做出贡献。
中国唱片总公司:梅艳芳是华人世界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为华人乐坛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她的辞世是华人音乐界的巨大损失。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惊悉梅艳芳会长逝世,心情极其沉痛,特致函哀吊。
中国电影家协会:梅艳芳为香港的电影事业和香港与内地的电影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一颗灿烂明星的殒落,让世人无限哀悼,梅艳芳女士在影坛歌坛创立的优异业绩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她充满活力的生活勇气和战胜病痛的顽强精神令人万分敬佩。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梅艳芳用大气与豪情演绎出许多凄美动人的故事,留下永存的形象,她凭借天分和勤奋确立了华人艺术舞台上的不朽地位,她是真正的明星。
中华广播影视交流协会:梅艳芳小姐在担任香港演艺人协会会长期间,为两地影视文化交流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对她的不幸去世,深表哀悼。
香港影业协会(洪祖星):梅小姐才华横溢,黯然骤落,诚香港电影界之损失。
香港电影制作发行协会(
黄百鸣):“梅”艺超群,“艳”光灿烂廿载,“梅”容永存,“芳”华志留心中。
香港国际经理人联合会:梅艳芳女士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她的自信,达观和与生命顽强抗争的品质,将会成为世人永恒的典范。青山含悲声声泪,碧水长歌字字血……
遗物拍卖:
2011年10月,一场名为“芳华绝代·梅艳芳珠宝手表珍藏”的专拍会在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开槌,共计43件梅艳芳生前所用饰品被拍卖,其中最受瞩目的三套饰品为:2003年红馆绝唱所佩戴的珍珠镶钻项链及耳坠,1989年出席英国戴安娜王妃访港晚宴所佩戴的钻石颈链及吊耳环,1987年因夺金马奖影后而刻有“金马奖”三字的K黄金珐琅邀舞卡(1890年制)。最终,43件珍藏以共计约680万港币全数拍出。2013年10月12于香港中环梅姐故居寿山村道举行”芳华再现--梅艳芳服饰及珍品“拍卖会。成功拍卖401个项目总成交价约531万元。其中最受注目的是
刘德华赠予阿梅的《心经》墨宝,结果以44万元被
张敬轩投得,阿梅173本私人相簿分为4个拍卖项目,成交价为16万元,画坛大师高静华手笔的《桃花》以12万元售出,梅姐在“极梦幻演唱会”所穿的旗袍以22万元成交。在众多拍卖项目中,以梅艳芳在歌,影坛得到的共67个奖座包括金马及金像影后,最受欢迎女歌星奖等竞投最激烈,该批奖项分为五个项目拍卖,阿梅生前好友
曾志伟,
张学友,
苗侨伟,
苏永康,
梁汉文等不忍最重要遗物四散,遂托阿梅生前密友苏小姐及歌迷会会长以合共101万全数投得。不过梅艳芳第一座新秀奖奖座却离奇消失,令众人很疑惑。
心系祖国:
罗君左曾在著述《不可能再遇上·梅艳芳》中感慨:“我(1989年)以前不知道她对国家有这样深厚的感情”。“中国始终是听懂我歌声的祖国”(1989年《香港电视》),1989年梅艳芳与多位香港演艺界同行带头发起“民主歌声献中华”演唱会,并私下参与了香港“黄雀行动”。出于政治立场考虑,梅艳芳一段时期不欲北上,甚至放弃主演电影《
阮玲玉》。
1990年的香港个人演唱会上,梅艳芳一袭红衣翻唱了歌曲《血染的风采》。“我很希望中国人能够留在中国的地方,有些人口讲支持九七(香港回归),但手里却拿着外国护照,如果真的为中国好,真的为了民主,大家不应该单只口讲,不应该走”。在1993年《东周刊》的专访中,梅艳芳坦言政治事件唤醒了国家意识,她因此放弃刚拿到的加拿大护照,决心留在香港为国家尽一份力。“中国有地方发生灾难,心里会一下子很疼,会很着急。但有时候,有人做了不好的事,作为中国人,我会觉得很羞”,多年之后的1997年,面对《电影故事》专访询问香港回归祖国的感受时,梅艳芳没有豪言壮语,只说出这段朴实真挚的话。
早于1991年,中国华东发生特大水灾,梅艳芳为此打破不北上的诺言,随香港明星足球队赴北京,沈阳等地义演,为受灾同胞筹集善款,期间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中央领导李瑞环的接见。1993年4月,梅艳芳与
谭咏麟一同担纲人民大会堂赈灾义演的压轴嘉宾。同年7月,梅艳芳成立了自己的《四海一心慈善基金会》,寓意“四海同心”,为世界各地华人募集善款。梅艳芳还与邹文怀,吴思远等人组成香港电影界代表团赴京商讨两地电影合作,期间受到中央领导李铁映的接见。然而不久后的1995年,梅艳芳因在内地表演违规,遭遇文化部门“封杀”(2002年解禁),直至2001年就任演艺人协会会长,梅艳芳再次站在风口浪尖,为两地演艺事业的交流合作做出卓越贡献。
尽职会长:
993年12月,梅艳芳与
成龙,
许冠文等人发起成立了香港演艺人协会。2001年12月27日,梅艳芳正式出任第五届理事会会长,成为该协会首位女会长。在职期间,梅艳芳劳心劳力,努力推进两地演艺界的交流合作。协会拥有八百多位会员,其中不乏明星巨擘,若非众望所归,很难荣登会长职位。梅艳芳曾表示:“成为第一个女会长,最困难是要说服一班男人同心协力,要花很多心思处理问题”。实际上,梅艳芳在没有担任会长之前已经投身协会的各项工作,尤其注重慈善事业。当选会长后,梅艳芳尽职尽责从未懈怠,“我不会讲话,只懂做事”,这是梅艳芳对自己的评价。
2001年北京申办
奥运会成功,梅艳芳以会长身份号召香港演艺界鼎立支持。2002年演艺界发生“
陈宝莲遗体偷拍事件”和“
刘嘉玲裸照事件(东周刊事件)”这样严重违背社会道德,伤害艺人权益的事情。作为会长,梅艳芳第一个站出来声讨谴责,并组织香港艺人集体抗议无良媒体。梅艳芳还向政府提出立法保护艺人隐私的建议,她希望艺人与传媒彼此互信,建立真诚的纽带。2002年7月,内地流行音乐颁奖礼“音乐风云榜”赴港举行活动,梅艳芳带同香港歌手积极参与,表示“希望两地乐坛可以共同繁荣”。
2003年3月,梅艳芳率理事会成员至北京交谊拜会文艺部门领导,为大中华演艺人建立更紧密关系而努力。香港演艺人协会也首次吸纳内地艺人入会,加强了两地文艺界的交流融合。同年6月,梅艳芳代表香港电影界在特区政府总部向传媒介绍《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给香港电影业带来的机遇。梅艳芳曾多次表示“希望两岸三地的演艺人多些交流,团结起来,共同发展”。
2003年“非典”时期,身患癌症的梅艳芳对外界隐瞒病情,倾力联络各界人士,组织演艺界明星全力发起“茁壮行动”和“1:99慈善音乐会”,最终筹得二千三百万元善款,使遭受“非典”肆虐的家庭得以受惠。梅艳芳则因此获得由香港电台及《明报》合颁的“抗SARS杰出奖”。该年10月,香港电影界代表团应邀赴京交流,梅艳芳因病未能同行。国家副主席曾庆红在北京
钓鱼台国宾馆接见了代表团,并委托团长马逢国向梅艳芳转达问候。
梅艳芳出任会长期间,推进了两地演艺事业的合作进程,为华语电影团结合作,扬名世界而努力。期间内地逐步放宽对港产电影的限制,香港演艺人协会也开始吸纳内地艺人入会,两地的文艺交流日趋频繁。在为演艺界劳心劳力整整两年后,梅艳芳不幸病逝于任期。这位瘦弱的女性曾用自己坚强的肩膀扛起香港演艺界的大旗,她无愧是香港演艺界最值得尊敬的“大姐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