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5篇。 | | | | | | 1 | 明星档案之英格丽·褒曼 | | | | | 人物档案:姓名:英格丽·褒曼 外文名:Ingrid Bergman 别名:好莱坞第一夫人 粉丝昵称:英格丽·褒曼 性别:女 生日:1915年8月29日 忌日:1982年8月29日 地区:瑞典 国籍:瑞典 民族:瑞典族 出生地:瑞典斯德哥尔摩 婚姻:有三次婚姻,四个子女 前夫:彼得·林德斯特罗姆(Petter Lindstroum,瑞典医生,1937年07月10日~1950,育一女);罗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i,意大利导演,1950~1958,育三子女);拉斯·史密斯(Lars Schmidt,从事戏剧演出事业的瑞典人,1958~1975) 子女:Pia(女儿),罗伯特·英格利·罗塞里尼(女儿,Robertino);伊莎贝拉·罗塞里尼(双胞胎女儿,Isabella Rossellini);伊斯塔·英格丽·罗塞里尼(双胞胎女儿,Isotta Ingrid Rossellini) 父母:Justus Bergman,Friedel Adler 星座:处女座 血型:A型 身高:175cm 体重:51kg 粉丝:褒曼迷 语言:瑞典语,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 学历:瑞典皇家戏剧学院 主要成就:艾美奖最佳女主角,两届托尼奖最佳女主角,四届美国电影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第1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第2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女配角,法国凯撒奖荣誉奖,AFI百大明星之一 代表作品:《卡萨布兰卡》《爱德华大夫》《美人计》《真假公主》《煤气灯下》《东方快车谋杀案》 身份:已故瑞典籍著名电影女演员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 1915年8月29日~1982年8月29日),是一位著名的瑞典籍电影女演员,也是继葛丽泰·嘉宝之后在好莱坞及国际影坛大放光芒的另一位瑞典巨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最伟大的女演员之一,被誉为“好莱坞第一夫人”。她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病逝于英国伦敦。褒曼曾获得过三次奥斯卡金像奖,两次艾美奖以及一次托尼奖。1999年,她被美国电影学会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女演员第4名。英格丽·褒曼也以在电影《卡萨布兰卡》中的演出而闻名于世。 | | | 2013年08月06日 22:35 | |
| 2 | 英格丽·褒曼荣誉与成就 | | | | | 英格丽·褒曼的荣誉与成就:获奖:年份 奖项奥斯卡金像奖: 1978 最佳女主角 《秋日奏鸣曲》 (提名) 1975 最佳女配角 《东方快车谋杀案》 (获奖) 1957 最佳女主角 《真假公主》 (获奖) 1948 最佳女主角 《圣女贞德》 (提名) 1946 最佳女主角 《圣玛丽亚的钟声》 (提名) 1945 最佳女主角 《煤气灯下》 (获奖) 1944 最佳女主角 《战地钟声》 (提名) 金球奖: 1983 最佳女主角 《一个叫戈尔达的女人》 (获奖) 1979 最佳女主角 《秋天奏鸣曲》 (获奖) 1970 最佳女主角 《仙人掌花》 (提名) 1958 最佳女主角 《六福客栈》 (提名) 1958 最佳女主角 《钓金龟》 (提名) 1957 最佳女主角 《真假公主》 (获奖) 1946 最佳女主角 《圣玛丽亚的钟声》 (获奖) 1945 最佳女主角 《煤气灯下》 (获奖)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1978 最佳女主角 《秋天奏鸣曲》 (获奖) 1956 最佳女主角 《真假公主》 (获奖) 1946 最佳女主角 《爱德华大夫》 (获奖) 美国影评人协会奖: 1979 最佳女主角(剧情类) 《秋天奏鸣曲》 (获奖)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1978 最佳女主角 (获奖) 1958 最佳女主角 《六福客栈》 (获奖) 英国学院奖: 1975 最佳女配角 《东方快车谋杀案》 (获奖) 1959 最佳外国女演员 《六福客栈》 (提名) 法国恺撒奖: 1976 荣誉奖 (获奖) 意大利银带奖: 1953 最佳外国女演员 《Europa`51》《51年的欧洲》 (获奖) 1951 最佳外国女演员 《斯特隆波里岛》 (获奖) 意大利电影金像奖: 1982 旅游部长金质奖章 (获奖) 1973 最佳外国女演员 《秋天奏鸣曲》 (获奖) 金苹果奖: 1946 酸苹果奖 最不合作女演员 (获奖) 托尼奖: 1974 最佳女主角 《洛林的贞德》 (获奖) 艾美奖: 1962 杰出女主角奖(剧情类) 《一个叫戈尔达的女人》 (获奖) 1961 杰出女主角奖(剧情类) 《蒙地卡罗奇恋》 (获奖) 1960 杰出女主角奖(剧情类) 《施加压力》 (获奖) 荣誉:好莱坞星光大道明星(Star on the Walk of Fame)好莱坞名人大道6759号(6759 Hollywood Blvd)纪念星电影协会百年百大明星American Film Institute`s 100 Years...100 Stars1999 获选美国电影协会百年最伟大女明星第4名 美国邮政总署纪念邮票2003 纪念邮票以褒曼的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说明】获得该项荣誉的少数几个非美国人之一 玫瑰命名这是一种暗红色的玫瑰,花蕾近于黑色,曾在花卉评选中多次获奖她是继葛丽泰·嘉宝之后在好莱坞及国际影坛大放光芒的另一位瑞典巨星 | | | 2013年08月06日 22:35 | |
| 3 | 英格丽·褒曼之各界评价篇 | | | | | 英格丽·褒曼的各界评价:社会评价:为了表扬褒曼对电影产业的贡献,她在好莱坞星光大道上被赠予一颗星星。褒曼也成为一位文化偶像,不只是因为在《北非谍影》中的角色,而是演员生涯的全部。除此之外,褒曼也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女演员之一。一种混种的玫瑰也以英格丽·褒曼来命名。 美国邮政总署纪念邮票:2003年纪念邮票以褒曼的形象作为邮票图案【说明】获得该项荣誉的少数几个非美国人之一 名人评价:凡是你所到之处,必将鲜花盛开。——————古斯塔夫·莫兰德尔(导演)我估计并没有一个和她走得比较近但是却没有爱上她的男人。——安东尼·奎因 褒曼小姐是最好合作的女演员之一。她从不孤芳自赏,更不会一会儿看看自己的化妆,一会儿瞅瞅自己的发式,而让我一旁久等。她根本不理会诸如发式之类的小节,她总是那样从容自如,落落大方。--贾利古柏 她是如此无懈可击.在镜头前,没有人可以像她那样,你可以从任何角度任何位置拍摄,并不会有所不同.旁观者无法不被她所吸引。她是一个天使,这就是全部,她是一个天使。-维克多·弗莱明(导演) 褒曼的可爱不止于外表.当她演到爱情时,她是真的害羞脸红.你可以从银幕上看到她的脸颊变得粉红,而不是靠化妆,那真是值得看的美丽的场景.。--山姆伍德(导演) 没有一个男人能抵御英格丽褒曼的迷人眼神!那时候,谁还需要演戏,只要把自己心里想的说出来就可以!——亨弗莱·鲍嘉 我认为与褒曼这样的人在一起,你会情不自禁地爱上她,我不认为有什么办法可以回避她,因为她有着惊人的美貌,是一个十分讨人喜爱的人……她秀美动人的皮肤简直令人窒息,她绰约风韵的仪表看上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格里高利·派克 好莱坞应该每年给褒曼颁发一个大奖,无论她当年拍片了没有。——加里·格兰特 她(英格丽.褒曼) 在说话时,我凝视她的脸,希望发现究竟是什么构成了她脸上那丰富的,随和而亲切的表情,我认为首先是她的眼睛,那明亮的含着笑意的眼睛,充满了快乐和热情的迷人的眼睛,另外,明显的是她的嘴唇,让她成为她,让她成为她的迷人形象,那微笑,那热情,那么让人心醉的,还有突然发出的笑声,这一切都表现在她丰满的嘴唇上。--莫里.考来芬 万草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英格丽真是美丽惊人,你可以坐在那里一连几小时地看着她,那就像在看一幅很了不起的一幅画。--拉里.阿德勒 她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如果这样的女人都不能算最美好的话,那么,我40多年都白活了--乔.斯蒂尔 她极其的迷人。在某种意义上,她是我见过最美丽的女人。——克里斯托弗·艾什伍德 她始终是好莱坞最纯洁的女人。——保罗·纽曼 | | | 2013年08月06日 22:35 | |
| 4 | 英格丽·褒曼作品集 | | | | | 英格丽·褒曼的作品介绍:参演电影:上映年份 片名 角色1982 《大侦探对大明星》 1978 《秋天奏鸣曲》 Charlotte Andergast 1976 《花开花落》 Countess Sanziani 1974 《东方快车谋杀案》 格丽塔·欧尔森 1973 《巴兹尔弗兰维勒太太的混乱档案》 Mrs.Frankweiler 1970 《Walk int he Spring Rain》《春雨漫步》 Libby Meredith 1969 《仙人掌花》 Stephanie Dickinson 1967 《刺激》 Mathilde Hartman 1965 《爱之女神》 Herself(档案剪辑) 1965 《Yellow RollsRoyce》《黄色香车》 Gerda Millett 1964 《The Visit》《贵妇怨》 Karla Zachanassian 1961 《Auguste Cameo》 appearance(uncredited) 1961 《Goodbye Again》《何日君再来》 Paula Tessier 1959 《The Turn of the Screw》《螺丝在拧紧》 Governess 1958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六福客栈》 Gladys Aylward 1958 《Indiscreet》《轻举妄动》《钓金龟》 Anna Kalman 1956 《Anastasia》《真假公主》 Anna Koreff,Anastasia 1956 《Elena and Her Men》《多情公主》《艾琳娜和她的男人们》 Elena Sokorowska 1954 《Joan at the Stake》《火刑柱上的圣女贞德》 1954 《Fear》《恐惧》 1954 《lA Paura》《不安》 Irene Wagner 1953 《We the Women》《我们女人》 Herself(segment`Ingrid Bergman`) 1953 《Viaggio in Italia》《游览意大利》《意大利的旅行》 Katherine Joyce 1951 《Greatest Love》《一九五一年的欧洲》 Irene Girard 1949 《The Stromboli》《斯特隆波里岛》《荒岛怨侣》 Karin 1949 《Under Capricorn》《摩羯星光下》《历劫佳人》 Lady Henrietta Flusky 1948 《Joan of Arc》《圣女贞德》 Joan of ARC 1948 《Arch of Triumph》《凯旋门》 Joan Madou nic 1946 《Notorious》《美人计》 Alicia Huberman 1945 《Saratoga Trunk》《风尘双侠》 Clio Dulaine 1945 《The Bells of St.Mary`s》《圣玛丽亚的钟声》 Sister Mary Benedict 1945 《Spellbound》《爱德华大夫》 Dr.Constance Petersen 1944 《Gaslight》《煤气灯下》 Paula Alquist 1943 《Swedes in America》《瑞典人在美国》 1943 《For Whom the Bell Tolls》《战地钟声》 Maria 1942 《Casablanca》《卡萨布兰卡》 Ilsa Lund 1941 《AdamHadFourSons》《亚当有四个儿子》 Emilie Gallatin 1941 《Dr.Jekyll and Mr.Hyde》《化身博士》 Ivy Peterson 1941 《Rage in Heaven》《天堂怒火》《情海妒潮》 Stella Bergen Monrell 1940 《June Night》《六月的一夜》 Kerstin Norback,Sara Nordanaring 1939 《Only One Night》《仅仅一夜》 Eva Beckman 1939 《Intermezzo:a love story》《寒夜琴挑》 《寒夜情挑》《间奏曲》《插曲》 Anita Hoffman 1938 《A Woman`s Face》《女人的面孔》 Anna Holm,aka Anna Paulsson 1938 《Four Companions》《四个女伴》 Marianne 1938 《Dollar》《金元》 1936 《On the Sunny Side》《太阳那边》 1936 《intermezzo》《寒夜琴挑》(瑞典版) Anita Hoffman 1935 《The Surf》《暗礁》 1935 《Braumlnningar》《海浪》 Karin Ingman 1935 《Valborgsmaumlssoafton》《沃尔帕吉斯夜》 《圣约翰之夜》《五溯节之夜》 Lena Bergstroumlm,Johan`s Secretary 1935 《The Count of the Old Monk`s Bridge》《门克桥的伯爵》 | | | 2013年08月06日 22:35 | |
| 5 | 英格丽·褒曼人物简介 | | | | | 英格丽·褒曼简介:补充资料:圈中好友:加里·格兰特,亨弗莱·鲍嘉,希区柯克最向往的事:戏剧的新奇生活 最反感的事:让我改名。如果有人不会读我的名字,他应该从现在开始学发音。 最喜欢的样子:自然 离婚的理由:我不能与一个自以为不会犯错误的人在一起生活。 对待不幸的态度:只有尝过悲哀的人才会懂得幸福 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位伟大的演员,直到她生活的最后一刻,她还在演戏。 荣誉:“AFI百年百大明星”之一 逝世:1982年8月29日(67岁),英国伦敦 被誉为:“好莱坞第一夫人” 简介:英格丽褒曼是一位著名的瑞典女演员,是继葛丽泰·嘉宝之后在好莱坞及国际影坛大放光芒的另一位瑞典巨星。孤儿出身,自小由亲戚养大。中学毕业后加入职业剧团演出,不久即成为瑞典的大明星。1936年以《寒夜琴挑》一片引起美国大制片家大卫·塞茨尼克的注意,决定将该片重拍成美国版,并请她主演,为她开启了通往好莱坞的大门。到了美国后,佳作迭出,在美国影迷的心目中树立了圣洁的形象。但是褒曼却在1949年抛弃丈夫和女儿,与意大利名导演罗西里尼私奔,此举激怒了当时的影迷,使她有7年之久绝迹好莱坞。直到1956年以《真假公主》获奥斯卡影后,才返回美国,她的浪漫情史也在1958年宣告结束。1974年以《东方快车谋杀案》获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掀起她晚年的另一波小高潮。 人物生平:英格丽·褒曼二岁丧母,十二岁亡父,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对表演的浓厚兴趣,常常一个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十四岁时就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她的梦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观众们朝自己热烈地鼓掌。1933年高中毕业后入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学习,在校其间便开始了她的表演生涯。不到一年登上影坛担任主角,成为瑞典影坛最有前途的年轻女演员。1936年主演古斯塔夫·莫兰多执导的《间奏曲》(又译《插曲》),引起好莱坞著名制片人戴维·赛尔兹尼克的注意,1939年应戴维·赛尔兹尼克之邀前往好莱坞拍摄同名电影的美国版,与莱斯利·霍华德搭档,导演是格利高里·拉托夫。在好莱坞引起轰动。于是赛尔兹尼克和她签订了七年的合同。次年登上百老汇舞台。英格丽·褒曼来到好莱坞以后,很快成为当时知名度甚高的明星。她的美清新典雅,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以本色出现在影片中。她的表演自然纯朴,在她表演的角色中,你不太可能找到褒曼本人的影子,那种真实性吸引你去一遍遍地欣赏她的作品。在好莱坞其间,英格丽·褒曼拍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影片,包括《卡萨布兰卡》,《美人计》,《煤气灯下》,《圣女贞德》等。这些影片如今已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1948年,英格丽·褒曼观看了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执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它们写实主义的风格所折服,主动写信给罗塞里尼要求与之一起拍片,罗塞里尼欣然接受。起先,他们只是合作伙伴,但渐渐萌生爱意成了情侣,她和彼得·林德斯特罗姆仍有婚姻关系,却替罗伯托·罗塞里尼生了个儿子,这使举世哗然。美国人心中所谓的“圣洁偶像”破碎了,媒体和公众对她辱骂唾弃,好莱坞排斥了她。她被逐出了好莱坞。褒曼为她那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付出了她7年的黄金时光。与罗塞里尼合作的影片也均告失败。直到1957年,褒曼才终于以《真假公主》中的杰出演技一举成为纽约影评人协会和奥斯卡双料影后。这表明美国人最终原谅了她并不得不接纳这位真正的艺术家。 六十年代以后,英格丽·褒曼仍然活跃在银幕和舞台上,并享有极高的声誉。《轻举妄动》,《六福客栈》,《东方快车谋杀案》是她后期的代表作。晚年的她以顽强的毅力和精湛的演技完成了《秋天奏鸣曲》和《一个叫戈尔达的女人》的拍摄,并得到了影评界和观众的一致褒扬。 与癌症搏斗的最后两年 英格丽·褒曼发现自己患有癌症是在1973年11月。到1980年,褒曼已先后两次动了手术,割去了左右乳房。但两次手术并没有根除病灶,癌细胞已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这时,她接受了从影以来最大的挑战:在一部电视系列片中饰演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她演的这个女人已是年逾七旬的老妇,而且患着白血球过多症。这份工作对已经65岁的褒曼来说非常艰难。她的身体十分虚弱。一天紧张的拍摄结束后,回到住处,总是累得精疲力尽。但她仍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拍完了电视片。 早年经历:915年~1938年英格丽·褒曼这个名字是她的父母以瑞典的英格丽公主(Ingrid of Sweden)来命名的,她于1915年08月29日出生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父亲Justus Samuel Bergman为瑞典人,母亲Friedel Adler Bergman则为德国人。褒曼的父亲与母亲分别在她13岁及3岁时去世。褒曼于是被送到一位叔叔身边与他一起生活,不过他也在6个月后死于心脏并发症。所以褒曼后来是由另一位叔叔与婶婶扶养长大,当时他们已经拥有4个孩子。 英格丽·褒曼二岁丧母,十二岁亡父,孤寂的童年造就了她对表演的浓厚兴趣,常常一个人沉浸在假想的世界中。十四岁时就在日记中记录下了她的梦想:有朝一日能站在家乡的舞台上,观众们朝自己热烈地鼓掌。 英格丽褒曼17岁那年,斯德哥尔摩的皇家戏剧?校招生,她想去报考,便向叔叔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叔叔考虑了一下,对她说:“我只给你这一次机会,如果考不上,你就得按照我的安排去做。”她答应了,在随后的日子里,她就开始为考试做准备。 褒曼十分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惟一的一次机会,她精心准备了一个小品,自己在家里反复排练,就连睡觉做梦都在演节目。考试那天,她早早地来到了考场,轮到她上台表演了,她走到台上,开始表演自己的小品,演到一半的时候,她发现所有的人都在相互议论着什么,还用手比比划划的,根本没看她的表演,她感觉极度失落,认为自己肯定没戏了,一分心,她又把台词忘了……正慌乱的时候,她听到评判团的主席对她说:“停下吧,谢谢你,请下一个上来表演吧。” 褒曼懊丧地走下台来,伤心极了,因为,她知道自己永远地失去了这个机会。她一边走一边哭,感觉活着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就想一死了之。她来到一条河边,打算跳下去结束自己的生命。水是暗黑色的,闪着油光,发着臭气。她想,这水多脏啊,我就是死也不能这么死啊。于是她便离开了河边,考虑用别的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 那天晚上,她写好了遗书,并把自己的东西都整理好了。她打算第二天去商店买一种可以致命的药水,用它来结束自己的生命。第二天早上,她起来后正打算出门,邮差忽然来了,递给她一封信,她打开一看,是皇家戏剧学校寄来的,竟是录取她的通知书!她简直有点不敢相信,拿着录取通知书就跑到了学校,亲自找到了昨天那个评判团主席,对他说:“我昨天表现得那么差,你们对我那么失望,可为什么今天还录取了我呢?”评判团主席说:“你昨天的表现相当出色啊!在昨天所有的考生中,你的表现是最好的,所以你上来演了没几分钟,我们大家便在下面纷纷议论,都认为你有出色的表演天赋,都为你高兴。当时,有个评委说这样的能力就不用再演了,直接录取吧,于是我就让你停下,换下一个上来……”听了这一席话,她非常吃惊,而且十分后怕,她想,如果不是那河里的水太脏,可能自己真的就永远失去了这次机会!就这样,她顺利地进入戏剧学校学习。 1933 高中毕业后入瑞典皇家戏剧学院学习,在校其间便开始了她的表演生涯。不到一年登上影坛担任主角,成为瑞典影坛最有前途的年轻女演员。 1935年的《Munkbrogreven》(虽然之前褒曼曾在《Landskamp》中扮演过临时演员),她在夏季首次休息期间被瑞典电影制片厂所雇用,因此也导致褒曼在1年后离开皇家剧院,全心投入电影演出。这是她离开皇家剧院后的第一次演出。 1936 以《寒夜琴挑》一片引起美国大制片家戴维·赛尔兹尼克的注意,决定将该片重拍成美国版,并请她主演,为她开启了通往好莱坞的大门。 演艺经历:好莱坞时期(1938~1948)1939 应戴维·赛尔兹尼克之邀前往好莱坞拍摄同名电影的美国版。在好莱坞引起轰动。于是赛尔兹尼克和她签订了七年的合同。次年登上百老汇舞台。1942 与亨弗莱·鲍嘉共同主演了经典《北非谍影》。她在《北非谍影》中的演出也许是她的演员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次。英格丽·褒曼并不认为她在《北非谍影》的演出是她的最爱:“我演出许多更重要的电影,但这是人们会想去谈论的唯一一部关于亨弗莱·鲍嘉的电影。”关于亨弗莱·鲍嘉,她则是说:“我不曾真正了解他,我亲了他,但我不了解他。” 1943 以《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也是她主演的第一部彩色电影。 1944 以《煤气灯下》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芭芭拉·史坦华(Barbara Stanwyck)于1944年在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输给褒曼之后,她说她是“褒曼影迷俱乐部成员之一”,“我对于没有获奖并不全然感到难过,因为我最爱的演员赢得这座奖,她凭著演技来获得它。褒曼曾经考虑在1944年的《王国之钥》(《The Keys of the Kingdom》)中饰演玛利亚·维若妮卡(Maria-Veronica)修道院院长的角色,不过最终是由Rose Stradner来演出,她也是电影制作人约瑟夫·曼凯维奇的第2任妻子。 1945 再度以《圣玛丽的钟声》(《The Bells of St.Mary`s》)入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是她连续3年入围这座奖项。 1948 观看了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执导的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和《同胞》,被它们写实主义的风格所折服,主动写信给罗塞里尼要求与之一起拍片,罗塞里尼欣然接受。起先,他们只是合作伙伴,但渐渐萌生爱意成了情侣,她和彼得·林德斯特罗姆仍有婚姻关系,却替罗伯托·罗塞里尼生了个儿子,这使举世哗然。美国人心中所谓的“圣洁偶像”破碎了,媒体和公众对她辱骂唾弃,好莱坞排斥了她。她被逐出了好莱坞。褒曼为她那段没有结果的爱情付出了她7年的黄金时光。与罗塞里尼合作的影片也均告失败。英格丽褒曼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往阿拉斯加劳军,并且在战争结束不久也为了相同的目地前往欧洲,并目睹了战争造成的破坏。也是在这段时期,她结识了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 1948 《凯旋门》 (《Arch of Triumph》)中扮演一位吸烟者,因此她后来也开始吸烟。 在瑞典完成最后1部电影后,并在美国演出3部成功的作品后,褒曼与亨弗莱·鲍嘉共同主演了1942年的经典《北非谍影》。她在《北非谍影》中的演出也许是她的演员生涯中最著名的一次。英格丽·褒曼并不认为她在《北非谍影》的?出是她的最爱:“我演出许多更重要的电影,但这是人们会想去谈论的唯一一部关于亨弗莱·鲍嘉的电影。”关于亨弗莱·鲍嘉,她则是说:“我不曾真正了解他,我亲了他,但我不了解他。” 在1943年中,褒曼以《战地钟声》(For Whom the Bell Tolls)首次入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也是她主演的第一部彩色电影。隔年她则以《煤气灯下》赢得1944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芭芭拉·史坦华(Barbara Stanwyck)于1944年在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输给褒曼之后,她说她是“褒曼影迷俱乐部成员之一”,“我对于没有获奖并不全然感到难过,因为我最爱的演员赢得这座奖,她凭著演技来获得它。”褒曼在1945年再度以《圣玛丽的钟声》(The Bells of St.Mary`s )入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这是她连续3年入围这座奖项。褒曼曾经考虑在1944年的《王国之钥》(The Keys of the Kingdom)中饰演玛利亚·维若妮卡(Maria-Veronica)修道院院长的角色,不过最终是由Rose Stradner来演出,她也是电影制作人约瑟夫·曼凯维奇的第2任妻子。 后来,褒曼以《圣女贞德》(Joan of Arc)再度入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这是一部华特·韦哲(Walter Wanger)独立制作的影片,最初是由RKO影业上映。自从褒曼来到好莱屋之后,她对于这次演出诠释的相当好。其中一个原因是褒曼曾在麦斯威尔·安德森(Maxwell L.Anderson)的百老汇舞台剧《圣女贞德》(Joan of Lorraine)中演出。部分因为与罗塞里尼的丑闻,这部电影并没有造成广泛的回响,并且得到严厉的批评。它后来被修剪掉45分钟,直到1998年才修复成完整的版本,并在2004年发行DVD,所以后来的观众可以观赏到导演想要呈现的内容。 褒曼也主演了亚佛烈德·希区柯克执导的《意乱情迷》,《美人计》与《风流夜百合》。在拍摄《风流夜百合》的这一年中,褒曼认识了意大利导演罗塞里尼,也是他们后来遭受到社会大众负面批评的开端。褒曼在1940年代时也是演技指导麦可·契珂霍夫(Michael Chekhov)的学生。巧合的是,麦可·契珂霍夫也在《意乱情迷》中演出,并且因此入围生涯唯一一次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奖)。 除了这些电影以外,褒曼也在舞台剧《李利奥姆》(Liliom),《安娜·克丽丝蒂》(Anna Christie)与《Joan of Lorraine》中演出。 英格丽褒曼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往阿拉斯加劳军,并且在战争结束不久也为了相同的目地前往欧洲,并目睹了战争造成的破坏。也是在这段时期,她结识了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褒曼在1948年的《凯旋门》(Arch of Triumph)中扮演一位吸烟者,因此她后来也开始吸烟。 意大利时期1949~19571950年2月7日 与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为了拍摄《火山边缘之恋》(Stromboli)而互相认识,当时褒曼已经在美国观赏过他前两部作品,并且为他着迷。在拍摄这部电影期间,褒曼与罗塞里尼坠入了情网,并在1950年2月7日生下他们第一个孩子罗伯特·英格利·罗塞里尼。因为褒曼当时是全美国的偶像明星,所以这个事件在美国演变成一大丑闻。后来甚至导致她被民主党参议员爱德温·C·强森(Edwin C.Johnson)在美国参议院中所谴责,并称她为“女人之中一个糟糕的范例并受到邪恶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褒曼也被选为不受欢迎人士(persona non grata)。因为这次事件,褒曼将自己放逐到意大利,离开美国的丈夫及女儿。最后她的丈夫彼得霠斯壮对于褒曼的离弃提出控告,并因此赢得他们女儿的监护权。1950年5月24日 与罗伯特·罗塞里尼在1950年5月24日举行婚礼,1952年再度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伊莎贝拉·罗塞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与伊斯塔·英格丽·罗塞里尼(Isotta Ingrid Rossellini),其中伊莎贝拉现在是一位知名的模特儿和演员。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褒曼演出几部罗塞里尼执导的电影,包括1954年的《Joan of Arc at the Stake》,这是亚瑟·奥内格(Arthur Honegger)创作的戏剧性神剧作品。 1957 以《真假公主》中的杰出演技一举成为纽约影评人协会和奥斯卡双料影后。这表明美国人最终原谅了她并不得不接纳这位真正的艺术家。 1957年11月7日 与罗伯特·罗塞里尼结束婚姻关系。 与罗塞里尼分手之后,褒曼主演了尚雷诺(Jean Renoir)执导的电影《多情公主》(《Elena and Her Men》)这是一部浪漫的喜剧,褒曼在剧中扮演一位波兰公主。虽然这部电影并不成功,然而褒曼的演出被认为是她最佳的表现之一。 褒曼住在意大利的这段时期中,美国人对于她在私生活方面的不满仍然没有消失。在艾德·苏利文(Ed Sullivan)的电视节目中,褒曼成为观众民调是否应该被原谅的对象之一。 晚期(1957~1982)1956 与尤·伯连纳合作电影《真假公主》,并成功在美国电影圈中复出。她也因此第二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不过褒曼没有亲自领取奖座,后来是由好友加里·格兰特来替她领奖。她直到1958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才首次在好莱坞公开亮相,当时她也颁发奥斯卡最佳影片奖。除此之外,在加里·格兰特介绍褒曼出场后,她走上舞台并受到其他来宾起立热烈的鼓掌。褒曼在生涯的剩余时间继续在美国与欧洲电影中演出,并偶尔在电视剧中出现,包括《The Turn of the Screw》,并以这次演出而夺得艾美奖最佳女主角奖的肯定。 在这期间,褒曼也在几部舞台剧中演出。除此之外,她与瑞典裔的制作人拉尔斯·施密特(Lars Schmidt)在1958年12月21日结婚,这次婚姻直到1975年施密特去世后才结束。 查尔斯·H·Percy参议员于1972年为了22年前爱德华·C·强森在国会上攻击她的行为对褒曼表达歉意。褒曼也在1973年成为当年戛纳影展评审团的主席。 褒曼以《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演出而获得第3座奥斯卡金像奖的肯定(也是首座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不过她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中公开的宣称这座奖项应该颁给意大利演员瓦伦蒂娜·歌蒂斯(Valentina Cortese,以《日以作夜入围》这个奖项),当时褒曼曾说“原谅我,瓦伦蒂娜。这并不是我愿意的”。 1978 演出瑞典名导英格玛·伯格曼的《秋光奏鸣曲》(Autumn Sonata),并以此片第7次入围奥斯卡奖,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在电影中出现。这部电影是在挪威拍摄的,在片中褒曼饰演一位著名的钢琴家与女儿之间的故事,被认为是褒曼生涯最出色的演出之一。褒曼并在1979年颁给希区柯克美国电影学院的终生成就奖。 褒曼在生涯的剩余时间继续在美国与欧洲电影中演出,并偶尔在电视剧中出现,包括《The Turn of the Screw》,并以这次演出而夺得艾美奖最佳女主角奖的肯定。 褒曼后来以迷你电视剧《A Woman Called Golda》入围艾美奖,并在剧中扮演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的角色。这也是褒曼最后一次演出。 后来,褒曼以《圣女贞德》(Joan of Arc)再度入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这是一部华特·韦哲(Walter Wanger)独立制作的影片,最初是由RKO影业上映。自从褒曼来到好莱坞之后,她对于这次演出诠释的相当好。其中一个原因是褒曼曾在麦斯威尔·安德森(Maxwell L.Anderson)的百老汇舞台剧《圣女贞德》(Joan of Lorraine)中演出。部分因为与罗塞里尼的丑闻,这部电影并没有造成广泛的回响,并且得到严厉的批评。它后来被修剪掉45分钟,直到1998年才修复成完整的版本,并在2004年发行DVD,所以后来的观众可以观赏到导演想要呈现的内容。 褒曼也主演了亚佛烈德·希区柯克执导的《意乱情迷》,《美人计》与《风流夜百合》。在拍摄《风流夜百合》的这一年中,褒曼认识了意大利导演罗塞里尼,也是他们后来遭受到社会大众负面批评的开端。褒曼在1940年代时也是演技指导麦可·契珂霍夫(Michael Chekhov)的学生。巧合的是,麦可·契珂霍夫也在《意乱情迷》中演出,并且因此入围生涯唯一一次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奖)。 除了这些电影以外,褒曼也在舞台剧《李利奥姆》(Liliom),《安娜·克丽丝蒂》(Anna Christie)与《Joan of Lorraine》中演出。 英格丽褒曼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前往阿拉斯加劳军,并且在战争结束不久也为了相同的目地前往欧洲,并目睹了战争造成的破坏。也是在这段时期,她结识了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br | | | 2013年11月24日 20:55 | |
| 6 | 英格丽·褒曼之感情生活篇 | | | | | 英格丽·褒曼的感情生活:三次婚变:937年07月10日 与瑞典医生彼得·林德斯特罗姆(牙医Petter Lindstroum,后来成为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结婚。 早期,他们相处得很好,从瑞典迁居好莱坞以后,两人的婚姻生活发生裂痕。彼得对褒曼在每部影片中 和男主角的接触都产生怀疑,并肯定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这使英格丽·褒曼感到很委屈。 后来,褒曼不顾一切地和意大利导演罗塞里尼在一起促使她与彼得的婚姻走到了终点。1950 法院批准彼得与褒曼离婚。 1950 与罗塞里尼在墨西哥由人代理举行了一次离奇的婚礼,他们本人则同一时刻在罗马遥相呼应, 完成了这一法律程序。 1958 和罗塞里尼正式离婚。 1958 圣诞节前,就与从事戏剧演出事业的瑞典人拉斯·史密斯结婚。婚后,拉斯·史密斯为戏剧演出 奔走在世界各地,英格丽·褒曼却要只身去罗马照顾女儿伊莎贝拉做大手术。他们经常是用电话 和写信保持联系。两人意识到这毕竟不是真正的婚姻生活方式,12年后终于分手。 这是英格丽·褒曼的第3次也是最后一次婚姻。 感情:概述1937年7月10日,21岁的英格丽褒曼与牙医Petter Lindstrom(他后来成为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结为夫妻,他们的女儿Pia Lindstrom则于1938年9月20日出生。早期,他们相处得很好,从瑞典迁居好莱坞以后,两人的婚姻生活发生裂痕。彼得对褒曼在每部影片中和男主角的接触都产生怀疑,并肯定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这使英格丽·褒曼感到很委屈。后来,褒曼不顾一切地和意大利导演罗塞里尼在一起促使她与彼得的婚姻走到了终点。 英格丽·褒曼和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之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二战结束前,他们在巴黎相识。那年褒曼29岁,丈夫是瑞典英俊的牙科医生林德斯特罗姆,膝下有个女儿。 7月份,褒曼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重遇卡帕,很快坠入爱河。 1945年秋天,褒曼开始公开谈论要跟丈夫分手。但卡帕是失业的战地摄影师,需要如愿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但褒曼按照传统观念,期望这场爱情带来婚姻和家庭。卡帕在褒曼的劝说下来到好莱坞,却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也不能容忍褒曼繁忙的工作。他劝褒曼向别处发展。从那时起,褒曼开始对欧洲电影发生了兴趣。卡帕告诉她,如果她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同罗塞里尼那样的导演合作。 褒曼和卡帕终于没能走到一起,但褒曼始终深深地感谢卡帕,因为正是他让她知道了好莱坞之外还有新天地,打开了她的眼界。 1950年,法院终于批准彼得与褒曼离婚。同年,褒曼与罗塞里尼在墨西哥由人代理举行了一次离奇的婚礼,他们本人则同一时刻在罗马遥相呼应,完成了这一法律程序。 英格丽·褒曼与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为了拍摄《火山边缘之恋》(Stromboli)而互相认识,当时褒曼已经在美国观赏过他前两部作品,并且为他着迷。在拍摄这部电影期间,褒曼与罗塞里尼坠入了情网,并在1950年2月7日生下他们第一个孩子罗伯特·英格利·罗塞里尼。 因为褒曼当时是全美国的偶像明星,所以这个事件在美国演变成一大丑闻。后来甚至导致她被民主党参议员爱德温·C·强森(Edwin C.Johnson)在美国参议院中所谴责,并称她为“女人之中一个糟糕的范例并受到邪恶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褒曼也被选为不受欢迎人士(persona non grata)。因为这次事件,褒曼将自己放逐到意大利,离开美国的丈夫及女儿。最后她的丈夫彼得霠斯壮对于褒曼的离弃提出控告,并因此赢得他们女儿的监护权。 英格丽·褒曼与罗伯特·罗塞里尼在1950年5月24日举行婚礼,1952年再度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伊莎贝拉·罗塞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与伊斯塔·英格丽·罗塞里尼(Isotta Ingrid Rossellini),其中伊莎贝拉是一位知名的模特儿和演员。褒曼演出几部罗塞里尼执导的电影,包括1954年的《Joan of Arc at the Stake》,这是亚瑟·奥内格(Arthur Honegger)创作的戏剧性神剧作品。英格丽·褒曼与罗伯特·罗塞里尼在1957年11月7日结束婚姻关系。 与罗塞里尼分手之后,褒曼主演了尚雷诺(Jean Renoir)执导的电影《多情公主》(Elena and Her Men)这是一部浪漫的喜剧,褒曼在剧中扮演一位波兰公主。虽然这部电影并不成功,然而褒曼的演出被认为是她最佳的表现之一。 褒曼住在意大利的这段时期中,美国人对于她在私生活方面的不满仍然没有消失。在艾德·苏利文(Ed Sullivan)的电视节目中,褒曼成为观众民调是否应该被原谅的对象之一。 1958年,褒曼和罗塞里尼正式离婚。同年圣诞节前,就与从事戏剧演出事业的瑞典人拉斯·史密斯结婚。婚后,拉斯·史密斯为戏剧演出奔走在世界各地,英格丽·褒曼却要只身去罗马照顾女儿伊莎贝拉做大手术。他们经常是用电话和写信保持联系。两人意识到这毕竟不是真正的婚姻生活方式,12年后终于分手了。 她与瑞典裔的制作人拉尔斯·施密特(Lars Schmidt)在1958年12月21日结婚,这次婚姻直到1975年施密特去世后才结束。 这是英格丽·褒曼的第3次也是最后一次婚姻。 与罗伯特·卡帕英?丽·褒曼第一次婚姻期间与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之间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二战结束前,他们在巴黎相识。那年褒曼29岁,丈夫是瑞典英俊的牙科医生林德斯特罗姆,膝下有个女儿。1937年07月 褒曼在德国巴伐利亚地区重遇卡帕,很快坠入爱河。 1945年秋天,褒曼开始公开谈论要跟丈夫分手。但卡帕是失业的战地摄影师,需要如愿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但褒曼按照传统观念,期望这场爱情带来婚姻和家庭。卡帕在褒曼的劝说下来到好莱坞,却无法适应这里的生活,也不能容忍褒曼繁忙的工作。他劝褒曼向别处发展。从那时起,褒曼开始对欧洲电影发生了兴趣。卡帕告诉她,如果她想成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同罗塞里尼那样的导演合作。 褒曼和卡帕终于没能走到一起,但褒曼始终深深地感谢卡帕,因为正是他让她知道了好莱坞之外还有新天地,打开了她的眼界。 与罗伯托·罗塞里尼1950年02月07日 与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塞里尼为了拍摄《火山边缘之恋》(Stromboli)而互相认识,当时褒曼已经在美国观赏过他前两部作品,并且为他着迷。在拍摄这部电影期间,褒曼与罗塞里尼坠入了情网,并在生下他们第一个孩子罗伯特·英格利·罗塞里尼。因为褒曼当时是全美国的偶像明星,所以这个事件在美国演变成一大丑闻。后来甚至导致她被民主党参议员爱德温·C·强森(Edwin C.Johnson)在美国参议院中所谴责,并称她为“女人之中一个糟糕的范例并受到邪恶巨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褒曼也被选为不受欢迎人士(persona non grata)。因为这次事件,褒曼将自己放逐到意大利,离开美国的丈夫及女儿。最后她的丈夫彼得霠斯壮对于褒曼的离弃提出控告,并因此赢得他们女儿的监护权。 1950年05月24日 与罗伯特·罗塞里尼在举行婚礼,1952年再度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伊莎贝拉·罗塞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与伊斯塔·英格丽·罗塞里尼(Isotta Ingrid Rossellini),其中伊莎贝拉是一位知名的模特儿和演员。褒曼演出几部罗塞里尼执导的电影,包括1954年的《Joan of Arc at the Stake》,这是亚瑟·奥内格(Arthur Honegger)创作的戏剧性神剧作品。 1957年11月7日 与罗伯特·罗塞里尼结束婚姻关系。 | | | 2013年11月24日 20:55 | |
| 7 | 英格丽·褒曼之轶闻趣事 | | | | | 英格丽·褒曼的时闻轶事:生死同日:英格丽·褒曼出生于1915年8月29日,1982年8月29日,褒曼迎来了自己的第67个生日。这天早上,她感到十分不适,痛楚万分。她虽不知道癌细胞已扩散到了脊髓骨,但明白自己的生命已到尽头了。她的前夫拉斯和亲朋好友送来了一束束鲜花,祝贺这位瑞典籍的世界明星的诞辰。她强忍着剧痛,款待宾客,替他们斟满香槟,举杯共饮。不过,她再不能像过去那样一饮而尽了,她只是把酒杯同嘴唇“亲了亲”,便放下了。 就在当晚,她离开了人间,死因是乳腺癌术后淋巴并发症。一代巨星,香消玉殒在英国伦敦寓所,终年六十七岁。 但对许多热爱她的影迷来说,英格丽·褒曼永远活着---和贾利·古柏一起在积雪的西班牙山头,或者和加利·格兰特一起在间谍充斥的里约热内卢。不过,也许最让人觉得她音容宛在的还是《卡萨布兰卡》中的伊尔莎。在那部片子里,英格丽坐在钢琴边喃喃地说:“山姆,看在老朋友份上请再弹一遍《时光流逝》”,在亨弗莱·鲍嘉举杯时盈盈浅笑,在薄雾机场上黯然送别…… 巨星魅力:以美丽,圣洁,自然而著称于世的英格丽·褒曼,是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最受影迷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她几乎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首肯,她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尽管她也曾因一场丑闻而几乎毁了她的演艺生涯,但她在世界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却并未有太大动摇,她那许许多多风格不同的银幕形象活在了数以亿计的影迷心中。在英格丽·褒曼的辉煌岁月里,她引领了一代人的风骚。她剪短发,会使短发成为当年流行的发式,她不化妆在银幕上出现,化妆品销售量便降低,她演修女,进修女院的人便增加,好莱坞富商霍华德·休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飞行家男主角原型〕有一次买下从纽约飞洛杉矶的全部机票,使她一定要接纳乘坐他私人飞机的邀请,一个影迷亲自把一头羊从瑞典赶到罗马去送给她,还有些信件的地址只写伦敦,英格丽·褒曼收,便能送到她手里。 她被誉为“好莱坞第一夫人”。修长的身材,深邃的眼神,尖尖翘翘的鼻子,完美的嘴唇,使她拥有高贵典雅的气质,从远处凝望,更像是一位女神。即使不穿华贵的衣饰,也同样熠熠生辉。 她从故乡瑞典来到好莱坞,很快成为当时知名度甚高的明星。端庄的容貌,迷人的嗓音,非凡的演技为观众们留下许多经典影片。她与享弗莱鲍嘉主演的《北非谍影》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电影。《战地钟声》中褒曼的一头极短的短发风靡全球,那时她已经是全美妇女们心中的偶像,几乎左右着妇女的打扮喜好和穿着。 她一生获得7次奥斯卡奖提名,其中两次问鼎影后宝座,一次最佳女配角。赢得女配角奖的时候,已60岁高龄。 与萧伯纳艺坛佳话:在英格丽·褒曼毕生的演艺生涯中,她演得最多的一个角色,就是法兰西圣女贞德,先是舞台剧,最后拍成电影。在欧洲五六个国家和美国各地,褒曼先后用五种语言饰演贞德一角。后来,当她到贞德的故乡多列姆访问并沿着贞德的足迹旅行时,人们不是来看明星,而是把她当作圣女贞德的复生来欢迎,那炽热的民族情感是她从来没有享受过的荣誉。为了演好贞德,褒曼翻阅了几乎所有文献资料,遍读了有关贞德的著作和剧本。在美国演出时,萧伯纳曾把自己的剧本《圣女贞德》寄给褒曼,但她没有采纳。 她认为萧伯纳把贞德写成了一个机警的,好斗的女子,像个政治鼓动家。而她要表现的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真实的贞德,那个初涉社会不久因目睹战争惨象而哭泣的小姑娘。 一天,英格丽·褒曼接到过一个电话,说萧伯纳先生想请她到寓所来吃茶点。 褒曼开始感到意外,她久仰这位英国剧坛巨匠的英名,却不曾有过来往。后来她想到了《圣女贞德》和《康蒂妲》(萧氏名剧,褒曼亦曾拒演)的事来,便欣然地答应了。 当她和同伴驱车来到萧伯纳在农村的寓所时,发现这位92岁的老寿星居然站在大门口翘首迎客。褒曼的到来令他十分快慰,可是门还没给客人打开,劈头就问:你为什么不演我的剧本?”褒曼礼貌地先致问候,然后俏皮地说:“能让我先进去吗? 当然你可以进去,我们要在一起吃茶点。为什么你不演我的剧本? 多固执的老头儿。褒曼只好回答:“我不演你的剧本是因为我不喜欢它。” 萧伯纳完全惊呆了,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人对他这样讲过话。褒曼暗忖自己闯了祸。萧伯纳瞪着眼睛看着她,说:“你说什么?难道那不是一部杰作吗?” 不知道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褒曼,她既没有语塞,也没有惧怕,直言道:“我肯定它是一部杰作,但这个圣女贞德不是那个真正的法国姑娘。你把她写得太聪明了。你重新写了她的讲话(指贞德在法庭上的答辩──笔者)。你让她说了很多真正圣女贞德怎么也说不出来的话。” 对话依然在门外,褒曼担心萧伯纳会马上下逐客令,茶点怕是吃不成了。不料,萧伯纳却突然哈哈大笑地把客人让进房间,待之以茶点,并且一起兴致勃勃地讨论起剧作,表演等问题来,其中自然也涉及到了贞德。褒曼丝毫也没有减弱对萧伯纳《圣女贞德》的批评,她说:“据我所知,贞德是一个单纯的农村姑娘。你的文字是了不起的,但是它们是萧伯纳的文字,而不是贞德的语言。”“她没有受过教?,是本性自尊和觉悟给她带来的勇气。她蔑视那些曾经指教过她而后来又把她置于法庭上受审的那些人。”“你让她说,《我爱和男人们在一起,我不愿穿着裙子坐在家里纺线》而事实上,这正是她所需要的:在家里看守她的羊群,纺她的纱和织她的布。她本不想要到战场上身先士卒……”一场关于生活与艺术关系的讨论认真而热烈地进行着。他们以对艺术的无私和忠诚深深地打动了对方,他们以率真和正直的品格吸引了对方。两个年龄相隔半个世纪的艺术家留下了一曲艺坛佳话。 巨星魅力:以美丽,圣洁,自然而著称于世的英格丽·褒曼,是20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最受影迷欢迎的女演员之一,她几乎受到观众和评论家的一致首肯,她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银幕形象,尽管她也曾因一场丑闻而几乎毁了她的演艺生涯,但她在世界电影史上的独特地位却并未有太大动摇,她那许许多多风格不同的银幕形象活在了数以亿计的影迷心中。在英格丽·褒曼的辉煌岁月里,她引领了一代人的风骚。她剪短发,会使短发成为当年流行的发式,她不化妆在银幕上出现,化妆品销售量便降低,她演修女,进修女院的人便增加,好莱坞富商霍华德·休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飞行家男主角原型〕有一次买下从纽约飞洛杉矶的全部机票,使她一定要接纳乘坐他私人飞机的邀请,一个影迷亲自把一头羊从瑞典赶到罗马去送给她,还有些信件的地址只写伦敦,英格丽·褒曼收,便能送到她手里。 她修长的身材,深邃的眼神,尖尖翘翘的鼻子,完美的嘴唇,使她拥有高贵典雅的气质,从远处凝望,更像是一位女神。即使不穿华贵的衣饰,也同样熠熠生辉。 她从故乡瑞典来到好莱坞,很快成为当时知名度甚高的明星。端庄的容貌,迷人的嗓音,非凡的演技为观众们留下许多经典影片。她与享弗莱鲍嘉主演的《北非谍影》是电影史上最经典的电影。《战地钟声》中褒曼的一头极短的短发风靡全球,那时她已经是全美妇女们心中的偶像,几乎左右着妇女的打扮喜好和穿着。 她一生获得7次奥斯卡奖提名,其中两次问鼎影后宝座,一次最佳女配角。赢得女配角奖的时候,已60岁高龄。 | | | 2013年11月24日 20:55 | |
| | 本主题共有回帖数5篇。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