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的评委和传媒大奖参赛影片《十七》的主演,这个上影节对陈冲来说,必定会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连续四五年的“赴约”,让陈冲看到了上海电影节的成长,而作为一个上海人,陈冲说,她不管对是上海这个城市还是对上海电影节都抱有很大的希望。 上影节:选片趣味定向不够清晰 连续四五年,陈冲都会准时赴上海电影节的约,电影节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看在她的眼里,“来的影片也有很多很好的影片”。而有一点,在陈冲看来,这个“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成熟”的电影节选片的趣味定向还不够清晰,“来投片的人,那些电影工作者,一定要知道上海电影节喜欢什么,他的影片能得到哪些帮助”。而举办时间也成为上海电影节选片的一个劣势。“就在坎城之后(举办)。坎城有那么悠久的历史,由于全世界媒体的关注,对它的发行有帮助,所以一些好片子愿意过去。而刚拍完的电影也不用那么着急,后面还有亚洲电影节,还有釜山。”不过,“选片的趣味定下来之后应该会有进展,因为有一类影片会过来。” 回国:国内的故事更帖服 这两年,陈冲接连出演了国内的几部影片,从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到贾樟柯的《二十四城记》,再到今年上海电影节传媒大奖的参赛影片《十七》,对于工作重心往国内倾斜,陈冲说这是一个“不知不觉的过程”。“在美国是奋斗过,也有过一些令人兴奋的项目,但是确实是一个中国人,这里的一山一水给你的感受,自己东方人的脸、肤色,自己熟悉的环境,都会令你觉得那些故事更帖服。”陈冲并不否认在美国的收获,“但是经常从创作上让你觉得不准确,有隔靴搔痒的感觉”,而远离了充当“异国情调的花瓶”的年龄,更需要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没有发生在国内,它发生在国内”。 工作:角色少了深度大了 在《十七》中扮演的母亲,让陈冲觉得可以给自己这样一个年龄层的演员一些启示,“现在从事业上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为你这样一个年龄层的人写的角色少了,但是有一定深度的角色,有一定生活阅历的角色也是在这个年龄层。”陈冲说,这个年龄层的人表演经验、生活经验都比过去丰富得多,重要的是比过去认真,“我觉得20到30岁是一个演员最好的阶段,但是当时我并没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电影上。”说到这里,陈冲撇了撇嘴。回望过去在美国闯荡的日子,陈冲感慨现在的演员有着前所未有的好时机,“想出去的演员都很聪明,他们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而且现在更自由了,出去了也可以很方便地回来。” 柯璐/文 玄反影/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