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芷简介:形态特征: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2.5米。根圆柱形,有分枝,径3-5厘米,外表皮黄褐色至褐色,有浓烈气味。茎基部径2-5厘米,有时可达7-8厘米,通常带紫色,中空,有纵长沟纹。基生叶一回羽状分裂,有长柄,叶柄下部有管状抱茎边缘膜质的叶鞘,茎上部叶二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轮廓为卵形至三角形,长15-30厘米,宽10-25厘米,叶柄长至15厘米,下部为囊状膨大的膜质叶鞘,无毛或稀有毛,常带紫色,末回裂片长圆形,卵形或线状披针形,多无柄,长2.5-7厘米,宽1-2.5厘米,急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白色软骨质粗锯齿,具短尖头,基部两侧常不等大,沿叶轴下延成翅状,花序下方的叶简化成无叶的,显著膨大的囊状叶鞘,外面无毛。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直径10-30厘米,花序梗长5-20厘米,花序梗,伞辐和花柄均有短糙毛,伞辐18-40,中央主伞有时伞辐多至70,总苞片通常缺或有1-2,成长卵形膨大的鞘,小总苞片5-10余,线状披针形,膜质,花白色,无萼齿,花瓣倒卵形,顶端内曲成凹头状,子房无毛或有短毛,花柱比短圆锥状的花柱基长2倍。果实长圆形至卵圆形,黄棕色,有时带紫色,长4-7毫米,宽4-6毫米,无毛,背棱扁,厚而钝圆,近海绵质,远较棱槽为宽,侧棱翅状,较果体狭,棱槽中有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7月~8月,果期8月~9月。生长习性:常生长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及山谷地,国内北方各省多栽培供药用。白芷喜温和湿润的气候及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地理分布:分布在中国大陆的东北及华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米至1,5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林下,林缘,溪旁,灌丛和山谷草地。主要变种:台湾独活(变种) (台湾植物名汇),野当归(台湾植物志),大本山芹菜(台湾植物名汇)。该变种与A.dahurica的不同在于果实和种子有毛,但分枝下部的子房和果实无毛或有很少的毛。特产于中国台湾北部。国内曾将A.for米osana称为浙独活,认为是中药杭白芷的原植物。考杭白芷为一长期栽培植物,在浙江等省未见有野生分布,是否本种尚待进一步研究。杭白芷(变种) (中药志),川白芷(药材名)。该种与白芷的植物形态基本一致,但植株高1-1.5米。茎及叶鞘多为黄绿色。根长圆锥形,上部近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较大的皮孔样横向突起,略排列成数纵行,质硬较重,断面白色,粉性大。栽培于四川,浙江,湖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及南方一些省区,为著名常用中药,主产四川,浙江,销全国并出口。各地栽培的川白芷或杭白芷的种子多引自四川或杭州。根入药,能祛风,散湿,排脓,生肌止痛,主治风寒感冒,前额头痛,鼻窦炎,牙痛,痔漏,便血,白带,痈疖肿毒,烧伤等症。 祁白芷(变种) (河北),禹白芷(河南)。该种的植物形态与杭白芷一致。根圆锥形,表面灰黄色至黄棕色,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散生,断面灰白色,粉性略差,油性较大。祁白芷主产河北安国,禹白芷主产河南长葛,禹县。北方的一些省区有栽培,多自产自销,少数调省外。功效参见杭白芷。 药用价值:来源:该品为白芷的干燥根。夏,秋间叶黄时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性状:品呈长圆锥形,长10-25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根头部钝四棱形或近圆形,具纵皱纹,支根痕及皮孔样的横向突起,有的排列成四纵行。顶端有凹陷的茎痕。质坚实,断面白色或灰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或近圆形,皮部散有多数棕色油点。气芳香,味辛,微苦。 鉴别:(1)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3毫升,振摇5分钟后,静置20分钟,分取上清液1毫升,加7%盐酸羟胺甲醇溶液与20%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各2-3滴,摇匀,置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值至3-4,再加1%三氯化铁乙醇溶液1-2滴,显紫红色。 (2)取本品粉末0.5g,加水3毫升,振摇,滤过。取滤液 2滴,点于滤纸上,置紫外光灯(365纳米) 下观察,显蓝色荧光。 (3)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10毫升,浸泡1小时,时时振摇,滤过,滤液挥干乙醚,残渣加醋酸乙酯1毫升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对照品,加醋酸乙酯制成每1毫升各含1毫克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微毫升,分别点于同一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醚(3:2)为展开剂,在25℃以下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纳米)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炮制:拣去杂质,用水洗净,浸泡,捞出润透,略哂至外皮无滑腻感时,再闷润后,切片干燥。 ①《雷公炮炙论》:采得白芷后,刮削上皮,细锉,用黄精亦细锉,以竹刀切,二味等分,蒸一伏时后出,于日中晒干,去黄精用之。 ②《纲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入药微焙。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祛风,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阴虚血热者忌服。 附方:①治头痛及目睛痛:白芷四钱,生乌头?钱。上为末,每服一字,茶调服。有人患眼睛痛者,先含水,次用此搐入鼻中,其效更速。(《朱氏集验医方》白芷散) ②治诸风眩晕,妇人产前产后乍伤风邪,头目昏重及血风头痛,暴寒乍暖,神思不清,伤寒头目昏晕等证:香白芷(用沸汤泡洗四,五遍)为末,炼蜜和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多用荆芥点腊茶细嚼下。(《百一选方》都粱丸) ③治半边头痛:白芷,细辛,石膏,乳香,没药(去油)。上各味等分,为细末,吹入鼻中,左痛右吹,右痛左吹。(《种福堂公选良方》白芷细辛吹鼻散) ④治眉框痛,属风热与痰:黄芩(酒浸炒),白芷。上为末,茶清调二钱。(《丹溪心法》) ⑤治鼻渊:辛夷,防风,白芷各八分,苍耳子一钱二分,川芎五分,北细辛七分,甘草三分。白水煎,连服四剂。忌牛肉。(《疡医大全》) ⑥治肠风:香白芷为细末,米坎调下。(《百一选方》) ⑦治大便风秘:香白芷炒为末,每服二钱,米饮入蜜少许,连进二服。(《十便良方》) ⑧治痔疮肿痛:先以皂角烟熏之,后以鹅胆汁调白芷末涂之。(《医方摘要》) ⑨治带下,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须此排脓:白芷一两,单叶红蜀葵根二两,芍药根(白者),白矾各半两(矾烧枯,别研)。为末,同以蜡丸如梧子大,空肚及饭前,米饮下十丸或十五丸,候脓尽,仍别以他药补之。(《本草衍义》) ⑩治肿毒热痛:醋调白芷末敷之。(《卫生易简方》) ⑾治痈疽赤肿:白芷,大黄等分。为末,米饮服二钱。(《经验方》) ⑿治刀箭伤疮:香白芷嚼烂涂之。(《濒湖集简方》) 临床应用:治疗头痛,牙痛,三又神经痛:取白芷2两,冰片2分,共研成末,以少许置于患者鼻前庭,嘱均匀吸入。治疗牙痛20例,三叉神经痛2例,显效时间最短1分钟,最长10分钟,治疗头痛21例,有效20例,神经衰弱头痛17例,有效14例,在2-7分钟内显效。或以白芷60克,防风26克,细辛5克,加工制成注射液80毫升,分装灭菌后供肌肉注射,每次2毫升。治疗20多例,亦效。另外,本品和紫草,白蜡,忍冬藤,冰片及香油(麻油)配制成白芷油,可治烧伤。 药理作用:抗炎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lg相当生药lg)4g/kg,可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部的炎症(P0.01)。解热镇痛作用:用蛋白胨皮下注射于大白兔背部造成的高热动物模型,1g白芷或杭白芷煎剂15g/kg,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小鼠灌胃白芷或杭白芷煎剂8g/kg,对腹腔注射1%醋酸(0.l/kg)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明显减少,作用与氨基比林8米g/kg类似,P0.001。小白鼠热板法试验,给药前痛阈在30分钟以内者,灌胃给于白芷或杭白芷8g/kg,给药后60分钟,白芷及抗白芷对痛阈值明显提高,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01和0.01。 解痉作用:本品所含的佛手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对兔回肠具有明显的解痉作用。异欧前胡素还能增加兔子宫的收缩力和蚯蚓肌的紧张性。东莨菪素对雌激素或氯化钡所致在体或离体大鼠子宫痉挛有解痉作用,其ED50为0.09米g/kg。 对心血管的作用:本品所含的异欧前胡素和印度榅桲素对猫有降血压的作用,50米g/kg降低动脉压50%,作用维持时间为1.5小时。异欧前胡素与N-乙烯吡咯烷酮的共聚物可使猫动脉压降低的时间延长5-10倍。还能降低离体蛙心的收缩力。 抗菌作用:白芷煎剂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霍乱弧菌,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本品所含的氧前胡素体外试验对11种菌株有抗菌作用,欧前胡素亦有抗菌作用花椒毒素,对人型结核杆菌H37RV的米IC为100米cg/米l。水浸剂对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致病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光敏作用:本品所含的香柑内酯,花椒毒素,异欧前胡素乙等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为光活性物质,当它们进入机体后,一旦受到日光或紫外线照射,则可使受照射处皮肤发生日光性皮炎,发生红肿,色素增加,素皮增厚等。光敏活性以花椒毒素为最强,香柑内酯次之,异欧前胡素乙较弱。光敏活性物质可用来治疗白癜风。异欧前胡素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成分,临床用红斑量测定证明有效。 抗癌作用:异欧前胡素和自当归素具有对Hela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异欧前胡素的ED50 100μg/米l。 抗辐射作用:白芷甲醇提取物1g/kg于X线照射前5分钟腹腔注射,对小鼠皮肤损害有防护作用。 其他作用:小量白芷毒对动物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迷走神经及脊髓都有兴奋作用,能使血压上升,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并能引起流涎呕吐,大景使用能引起强直性间歇性痉挛,继以全身麻痹。 各家论述:李杲:白芷,疗风通用,其气芳香,能通九窍,表汗不可缺也。王好古:白芷同辛夷,细辛用治鼻病,入内托散用长肌肉,则入阳明可知矣。 《纲目》:白芷,色白味辛,行手阳明,性温气厚,行足阳明,芳香上达,入手太阴肺经。如头,目,眉,齿诸病,三经之风热也,如漏,带,痈疽诸病,三经之湿热也,风热者辛以散之,湿热者温以除之。为阳明主药,故又能治血病,胎病,而排脓生肌止痛。治鼻渊,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大肠风秘,小便出血,妇人血风眩运,翻胃吐食,解砒毒,蛇伤,刀箭金疮。 《本草经疏》: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亦芳草也。入手足阳明,足太阴,走气分,亦走血分,升多于降,阳也。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香气入脾,故主血闭阴肿,寒热,头风侵目泪出。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故长肌肤。芬芳而辛,故能润泽。辛香温散,故疗风邪久泻,风能胜湿也。香入脾,所以止呕吐。疗两胁风痛,头眩目痒,祛风之效也。 《本草汇言》:白芷,上行头目,下抵肠胃,中达肢体,遍通肌肤以至毛窍,而利泄邪气。如头风头痛,目眩目昏,如四肢麻痛,脚弱痿痹,如疮溃糜烂,排脓长肉,如两目作障,痛痒赤涩,如女人血闭,阴肿漏带,如小儿痘疮,行浆作痒,白芷皆能治之。第性味辛散,如头痛,麻痹,眼目,漏带,痈疡诸症,不因于风湿寒邪,而因于阴虚气弱及阴虚火炽者,俱禁用之。 《本草经百种录》:凡驱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驱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盖古人用药,既知药性之所长,又度药性之所短,而后相人之气血,病之标木,参合研求,以定取舍,故能有显效而无隐害,此学者之所殚心也。 《本草求真》:白芷,气温力厚,通窍行表,为足阳明经祛风散湿主药。故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疾,如头目昏痛,眉棱骨痛,暨牙龈骨痛,面黑瘢疵者是也。且其风热乘肺,上烁于脑,渗为渊涕,移于大肠,变为血崩血闭,肠风痔瘘痈疽,风与湿热,发于皮肤,变为疮疡燥痒,皆能温散解托,而使腠理之风悉去,留结之痈肿潜消,诚祛风上达,散湿火要剂也。 《本草正义》:白芷,气味辛温,芳香特甚,最能燥湿。《本经》所谓长肌肤而润泽颜色者,以温养为义,初非谓通治外疡,可以生肌长肉,乃《大明本草》竟以治乳痈,发背,瘰疬,痔瘘,疮痍,疥癣,谓为破宿血,生新血,排脓止痛云云。洁古亦谓治头面皮肤风痹燥痒。濒湖且谓色白味辛,性温气厚,阳明主药,痈疽为阳明湿热,湿热者温以除之,故排脓生肌止痛。颐谓辛温上升之品,可治寒湿,必不可治湿热,而溃疡为病,湿热者十之九而有余,寒湿者十之一而不及,胡可以统治痈疡,抱薪救火。《日华子》排脓止痛一句,实是无中生有,大乖医药原理。且洁古所谓皮肤燥痒者,明是火燥湿热,又安得投此辛燥之药。濒湖所谓湿热者温以除之一句,如何说得过去。总之诸公于疡科理法,未能体会,人云亦云。寇宗姟贰堆芤濉肺街未�,肠有败脓,淋露不已,腥秽殊甚,脐腹冷痛,皆由败脓血所致,须此排脓,云云。颐谓此症,是带下之一,寒湿瘀垢,互结不通,脐腹冷痛四字,是其寒结确症,故宜用温升而兼泄瘀固涩为治,虽曰败脓,决非溃疡排泄之可以等视,何得妄为比附,竟认作排脓要药,则实热诸疡,必益张其焰而痛不可言。颐治疡廿余年,煎剂中惟湿盛无火之症,间或用之,余则不敢妄试。若消肿敷药之如意金黄散中有此,则取其辛以散结耳。大明又谓去面po疵瘢,固即《本经》面脂之义,然又以为治目赤胬肉,则风火升腾之炽甚者,而亦以温辛升之。濒湖谓治鼻渊,盖鼻渊一症,本有风寒,风热及肺热郁蒸三者之别。风寒郁其肺气,而鼻塞多涕,则白芷升阳可也,若风热鼻渊浊涕,及肺热而黄脓腥臭之鼻渊,胡可一概而论。又谓治鼻衄,齿痛,眉棱骨痛,则皆阳明热炽上攻为痛,古法偶用白芷,本以加入清泄剂中,以引经为义,而乃列为专条,等于主要之君药,岂非大谬耶!白芷辛温,芳香燥烈,疏风散寒,上行头目清窍,亦能燥湿升阳,外达肌肤,内提清气,功用正与川芎,藁本近似。《本经》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皆其清阳下陷,寒湿伤于中下之症,温升燥湿始为合宜。若阴虚不摄,或湿热浸淫,而为此诸症,非可概治。头风目泪,亦惟阳气素虚,而风寒风热乘之者,庶能合辙,如阳盛而袭风热,已难概用,亦有阴虚肝木上乘,疏泄太过,而迎风泪流者,更非所宜。长肌肤,作面脂,皆与藁本同。《别录》疗风邪,即以风寒外侵言之。久渴,仲醇谓当作久泻,甚是。燥湿升清,振动阳明之气,固治久泻之良剂,必非渴症所宜。且古今各家,皆未闻以此疗渴也。其治呕吐者,胃阳不振,食入反出者宜之,而胃火炽盛,冲激逆上,不可悮用。胁满乃木郁土中,过抑少阳之气,不得条达者宜之,而肝胆火炎,qi撑横逆者,又在所禁。治风痛头眩,亦惟阳和之气,不司布护,而外风袭之者,始为合辙。《百一选方》都梁丸,是为阳虚风眩之实验,若阴虚气火上浮而为风眩,则又不可同日语矣。 《本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头风)侵目泪出,长肌肤,润泽。 《别录》:疗风邪久渴(久渴或疑作久泻),呕吐,两胁满,风痛头眩,目痒。 《药性论》:治心腹血刺痛,除风邪,主女人血崩及呕逆,明目,止泪出,疗妇人沥血,腰腹痛,能蚀脓。 《日华子本草》:治目赤胬肉,及补胎漏滑落,破宿血,补新血,乳痈,发背,瘰疬,肠风,痔瘘,排脓,疮痍,疥癣,止痛生肌,去面皯疵瘢。 《滇南本草》:祛皮肤游走之风,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湿疼痛。 化学成分:脂溶性与水溶性成分主要为香豆素类(cou-marins),含量为0.211%~1.221%,其中主要有氧化前胡(oxypeucedanin)0.06%~0.43%,欧前胡素(imperatorin)0.1%~0.83%,异欧前胡(isoim peratorin)0.05%~0.15%。其他香豆素类成分有白当归素(byakangelicin),白当归脑(byakangelicol),脱水比克白芷素(anhydrobyakanrgelicin),佛手柑内酯(bergapten),伞形花内酯(umbeliferone)等。此外,卢嘉等在杭白芷药材中首次分得佛手酚(bergaptol),广金钱草碱(desmodimine)。白芷中分得的水溶性成分有棕榈酸(palmiticacid),豆甾醇(stia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胡萝卜苷(β-daucosterin)等。挥发成分?过对不同商品白芷的挥发油研究,鉴定出69种化学成分,主要有3-亚甲基-6(1-甲乙基)-环巳烯(cyclhexene,3-methyl-ene-6-(1-methylethl),),十八碳醇(octadecano)等。将白芷挥发油按适当比例溶于乙酸乙酯,用气质联用从中鉴定了82个化合物,其中含量较高的有环十二烷,土青土香烯酮(2),11,14-二十碳二烯酸甲脂,十四醇乙酸脂等。微量元素对日本白芷用原子发射光谱测定了K,Na,Ca,米g,Fe,米n,Zn,Cu等元素的含量。测定白芷中Ca,Cu,Fe,Zn,米n,Ni,Co,Cr,米o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中Fe,Ca,P的含量较高,其对人体有害的Pb,Cd含量极低,不会中毒,副作用也较小。繁殖方式:用种子繁殖,一般采用直播,不宜移栽。适时播种是获得高产的重要环节之一。过早播种,冬前幼苗生长过旺,第2年部分植株会提前抽薹开花,根部木质化或腐烂,不能做药用,影响产量,过迟因气温下降,影响发芽出苗,幼苗易受冻害,幼苗生长差,产量低。隔年种子发芽率低,新鲜种子发芽率高,生产上选用当年收获的新鲜种子播种,一般以秋播为主,春播产量低,质量差。适宜的播种期因气候和土壤肥力而异。气温高迟播,气温低早播,土壤肥沃可适当迟播,相反则宜稍早。秋播一般于9月~10月播种,条播按行距35厘米开浅沟播种,穴播按穴距(15-20)厘米×30厘米播种,播后盖薄土,压实,播后15-20天出苗。每667㎡用种量条播约1.5kg,穴播约1kg。播种前用2%磷酸二氢钾水溶液喷洒在种子上,搅拌,闷润8小时左右,再播种,能提早出苗,大大提高出苗率。灌溉:于土壤冻结前浇一次封冻水。次春返青后,浅锄一次。半年后再锄一次,此次目的是锄断支根,使主根直伸向下,减少分叉。之后要再锄4-5遍,保持土壤疏松,无杂草。定苗:白芷播种当年不间苗,翌春返青苗高7-10厘米时,按株距20厘米左右定苗。间苗时应除去过壮大苗及过纤弱苗,留以生长适中的苗。因过壮大苗易开花结种,根部生长不好,不能人药。追肥:秋播后,当年不必追肥。只在入冬封冻前,结合灌封冻水,在畦面上盖以马粪或土杂肥,既为小苗越冬防止了冻害,又可作翌春的第一次追肥。翌年返青后,可结合中耕松土,追施饼肥,化肥或圈肥。摘苔:有抽苔开花者,应及时摘除花苔,以保根部质量。选种:留种用的植株,在收获时选留,经翌年生长抽苔,方能采种。留种方法有三种:(1)原地留种:在收获时间隔留下一部分根不收挖,使株距达60厘米左右,原地越冬。(2)随收获随移栽:收获时,选主根无分叉,拇指粗细健壮的根作种根,按株行距60厘米X60厘米栽植于已准备好的种子田,栽时挖30厘米深的穴,施穴肥后将种根栽于穴内,填土踏实,浇水。(3)窖藏越冬:北方温度很低的地方,将选好的种根置于地窖砂藏越冬,翌春栽于种子田,方法同随收随栽。留种白芷6月~7月抽苔开花,结籽,8月种子陆续成熟。因主茎顶端种子形成的植株易提前开花,其根常不能人药,而主茎花序下部以及二,三级花序枝结的种子一般不饱满。因此采种时,应当选采主茎花序中部一级枝上结的种子。生长较好的母株,选有关部位上的种子,播后出苗率高,成活率也最高,种后抽苔率低,因此尽量选采生长较好的母株上主茎花序中部一级枝上结的种子。每亩种子田可收获种子120-150kg。7-8株所产的种子即可供一亩地播种之用。收获:春播白芷当年收获,随各地无霜期长短不同,收获期分别在10月中,下旬和11月上旬进行。秋播白芷第二年7月~8月叶片枯萎时采收。采收过早,加工出的成品粉性不足,质量下降,过晚则会因地上茎枯萎已久,新芽生长而影响根的质量。每亩鲜货300-400kg,产量高者可达800kg。全国各地因气候差异较大,栽种方法略有不同,因此南方一般7月下旬至8月下旬刨收。收获时先割去地上部分,再挖出根,抖净泥土,运到晒场进行加工。加工时剪去残茎基,除去须根,按大,中,小分别暴晒,日晒夜收,昼摊夜堆,反复晒至全干即为成品药材。白芷含淀粉量较高,很不易干燥。收获后或加工过程中如遇阴雨天气,鲜根或晒软的根都可用硫磺熏蒸,防止霉烂。熏时将白芷置密闭的室或箱的架子上,点燃架下盛器中的硫磺。每100kg白芷用硫磺500g。熏1-3天后再晒干或烘干(硫磺要熏透:硫磺慢慢加人,使不熄火断烟,常取样检查,把根切开涂上碘酒,若蓝色很快消失,表示已熏透,否则须继续熏。)。烘干用炕,温度以60℃左右为宜。无论晒干或烘干,干燥过程均要连续进行,中间不可中断,否则尽管最后完全干燥,但其根心部会变黑而质量下降。每3-4kg鲜根可加工出lkg干药材。白芷成品以根条肥大,均匀,质重,粉性足,香气浓者为佳。病虫害:有黄凤蝶幼虫,红蜘蛛及蚜虫等,可用杀虫剂杀灭。民间传说:传说一: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传说二:有一位看起来年已过30岁的秀才,时常感到头沉重并伴有头痛。刚有这种感觉的时候,还以为是因为读书过劳造成的,因此并没有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头痛加剧,同时面部发麻,从头后部及两肋滴滴嗒嗒流出冷汗,疼得他简直难以忍受,家里仆人忙请来医生为他诊治。可相继请来了数位医生,诊脉,开药,但服药后,丝毫未见效果。友人见状,给他介绍了湖北省巫山有位专治头痛的名医。秀才在家人的劝导下,终于上路,随家人前往巫山处求医。可是秀才见到医生后,秀才呻吟并乞求着医生。医生将秀才留下,开始为他治病。被安排在病室住下的秀才,接过医生从药箱中取出像小拇指头大小的药丸,放在口中慢慢地嚼后,用荆芥汤服下。当秀才把药丸放入口中慢慢地咀嚼时,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直通鼻窍,使人感到一股清新之气,直达脑海,好不惬意。翌日下午,秀才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往日若无其事的表情。他暗自揣摩,原先经数位医生诊治都无法解除的头疼,在这只靠几粒药丸即止住了头疼,真是名不虚传的名医。其药神效,立竿见影啊!可又让人琢磨不透。用石臼粉碎的药材,正是秀才白天在棚子里看见的那种带有茎叶的白色的根。不分大小,碾成细粉,再加热蜂蜜,搅拌,转眼间,就制成了药丸,然后放在木制盘里干燥。转天清晨,秀才被从梦中叫醒。他看到医生站在床前,急忙起身,坐在床上。“关于这种药,我想好像你已经知道了。那么我也就不再对你隐瞒了。”医生说着,脸上浮现出一种从未有过的安心表情。“这种药,是我家的祖传秘方,它具有很强的止痛效果。可是,很遗憾,这种药材的名字没能传下来。在你刚来的时候,曾提出过不许提任何问题的条件。我在想,没有不知道药材名称的医生吧?你是从郡办学校毕业的秀才,我想求你一件事,给这种药材起个恰当的名字。所以,这么早就跑到你这里来了,请你一定不要介意。今天我要是不对你说此事,我想你一定要回家了。”一直在默默地听医生说话的秀才,此时他紧紧地握住了医生的双手。“正如先生所说,昨天,我确实在院子的药棚里,初次见到了治疗我头疼的草药。您让我给这个草药起个名字,真让我从心里高兴。其实我也不知道这种草叫什么。如果真是要给它命名,就叫它‘香白芷’,您看如何?让我简单地解释一下它的含义,‘香’是这种草药本身具有的独特香气,‘白’是这种药材的颜色,最后一字‘芷’吗,即所谓最初长出的根的意思。” 医生听了秀才的话,拍手大笑起来,不用说他有多么高兴了。就这样,叫做“香白芷”的镇痛药,从此以后,成了巫山的特有药材,并在全国各地被广泛地使用了。传说三:据记载,古代有个叫王定国的人,长期患头痛病,来到都梁求名医杨介医治,只服了杨介的三丸药即疼痛消失。王定国于是向杨介恳求能得到这个药方,杨介告诉他,只需用白芷一味,洗净晒干,研为粉末,做成弹子大药丸。于是王定国回家后每天吃一丸,以清茶服下,病痛很快痊愈。于是他将此药丸称为“都梁丸”。传说四:临川地界有人被毒蛇咬伤,当即昏死,小臂肿得如大腿一般,遍身呈黄黑色,奄奄一息。一个道人见状,立即用井水调香白芷粉一斤,给他灌下。少顷,伤者只觉肚脐处胀动,黄黑水自口喷薄而出。良久,伤者肿胀消退,转危为安。传说五:从西域来到遂宁的妙庄王三公主妙善公主在遂修行得道成为观音后,她为了救灾救难,普渡众生,用净水点化了一种植物,成为白芷,流传于世,用以拯救生灵。所以,遂宁白芷呈圆锥形,犹如观音的净水瓶,香气浓郁,药到病除,如观音的大慈大悲,佛法无边—— 相关诗词:屈原选段《楚辞七谏沉江》不顾地以贪名兮,心怫郁而内伤,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