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陈道明参演话剧上海首演无差评 无厘头笑声令演员尴尬观众对于陈道明的表现不遗余力地赞叹 这是一部有力量的作品,却被淹没在陈道明巨大的气场和台下无厘头的笑声中。前晚,《喜剧的忧伤》在上海大剧院开始了申城的8场演出。当晚,陈道明、何冰两位主演5次谢幕,观众有点“不放人走”的架势。只是,整整两个小时并非无可挑剔的演技和节奏处理,和谢幕时观众的热烈程度相比,显得有些不对称。 首演无差评 彻夜占位只为公益票 观众是热情的,首演当夜无差评,可以在网上看到不遗余力的赞叹——“上海首场。陈道明戏太好了,工整内敛,张弛有度,干净利索,帅到爆啊”;“好的演员就像今晚的陈道明,收放自如:他笑观众就笑,他板着脸观众就连气也不敢喘,气场十足。好的剧本就像喜剧的忧伤:人站在那儿没动,感情已经爆发”;“明叔啊,我终于看到你了,真羡慕在一层前排的人”…… 上海8场演出提前两个月全城无票早已是旧闻,首演当日最劲爆的消息是,为了买到演出当天上午9:30放出的80张80元公益票,小年轻们提前11个小时,前一天晚上22:00就赶到大剧院,降温天彻夜占位。这样“壮举”令很多首演当天坐着头班车来抢票的资深剧迷也自愧不如,而大剧院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早上8:00以后来买票的观众“可以直接放弃了”。 进入状态快 上海观众笑满13分钟 1次长时间谢幕加4次返场,首演当晚观众们挥动着手臂、手忙脚乱地边鼓掌边掏出手机,如潮水般涌向台前……这是近年来上海话剧舞台少有的谢幕,的确气场十足。上海人的热情并非突然爆发,首演结束后导演徐昂在后台受访,也惊讶上海观众的热情:“和北京观众还是有区别,很快进入状态,台下有反应的时间点比北京开始得早。这可能是上海观众受教育程度比较高,有些基础问题在上海没有遇到。” 导演非常谦虚,但毫不夸张。几乎从陈道明抖出第一个包袱起,观众就开始笑了。无论是“朱丽欧”与“罗密叶”、“爱国”和“爱锅”的文字游戏,还是“戏比天大”、“我笑得腹肌都结实了”,这些精心安放的包袱从陈道明的口中喊出,显得喜感十足。而形体的加入更令笑声升级,观众眼看着陈道明扮演的审查官出人意料地“入戏”,演起了何冰扮演的编剧剧本中的警察,在台上滑稽地迈着步、回着头,说着生硬的台词…… 演出前,何冰告诉记者,他和陈道明两个人无观众排练耗时1小时47分钟,而上海首演当晚除去中场休息的演出时间为2小时,上海观众最多笑了13分钟,与北京场的平均15分钟差距不大,首演可以算作成功。但是,如果这一晚大剧院所有的观众都不认识陈道明,这笑声还会有13分钟吗? “喜剧”的忧伤 需要的是单纯 徐昂说:“喜剧没有观众的参与就变成悲剧了,但令观众发笑,并不是喜剧的核心议题。”他选择《喜剧的忧伤》并不是偶然,他要完成一次对喜剧概念的重塑,早在“喜剧”2011年初演时他就说过:“这样的喜剧在中国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要不然就是闹剧,要不然就是喜剧里描述的事情、想向大家传达的东西太浅了。亚里士多德提到的悲剧、喜剧概念,(跟我们这里理解的其实是不同的)。悲剧就是在相对固定的时间长度内,真实地再现生活的原貌,他认定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同样,喜剧也没有传达必须要笑出来或者积极的概念。而悲剧和喜剧的概念在中国是二元化了,比如看卓别林的喜剧,你笑了很多次,但心里面并不是喜悦。‘喜剧的忧伤’是从哪来的呢?是我们对它本身认知的缺失,喜剧本身在中国是很悲剧化的,因为现在一提到做的是喜剧,就好像自降身价似的。这件事里我们要完成的,是喜剧概念的一个重塑。” 从这个角度看,“喜剧”有其价值,虽然它不是无可挑剔的——陈道明一到上海,就对上海媒体进行了一次“发飙式”的发布,“我不满意的地方很多”。何冰也不认同对这部戏“最高级的喜剧”的评价,“坦率说我自己并不这么认为,尽管我个人在舞台上对笑声是非常贪婪的,这是舞台演员所能感受到的最大的褒奖,但喜剧的高级还是诞生在人物的性格上,这部戏还是做得不够成功的。” 截至记者发稿前,“喜剧”上海第二场演出结束,谢幕1次加6次返场,比首演多了2次。此外,北京媒体曝出,此次上海演出将是“喜剧”的收官之作,这多少让人有些遗憾。简单推论明星的光环和粉丝的癫狂阻挡了“喜剧的重塑”并不公平,从陈道明的发飙也可以看出他有多么“压力山大”。但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单纯,如果台上的只是一个演员而不是“明星陈道明”,如果台下的也只是观众而不是粉丝,关于《喜剧的忧伤》应该还有很多话题可以聊,就像剧中的审查官和编剧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