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圣诞玫瑰》的花语是“犹豫”,它可以用于治疗情绪,但一旦过量便是毒药,就像是非曲直、黑白强弱的转换,也往往存乎一念。性侵,题材本身的敏感性与复杂性有很大表现空间,在华语片中又少有被涉及,所以《圣诞玫瑰》顺理成章成为话题作品。 一宗性侵残疾女性案件的真相,通过检控官与被告律师在法庭上不断交锋逐渐水落石出。性侵作为一个社会化问题,深度勾连整个社会对性别和弱势群体的既定认知。桂纶镁的角色被设定成了“双重弱势”——柔弱女子下半身又瘫痪,是绝对的弱者。法律伸张公义、保护弱者乃天经地义,但当这两者发生冲突时呢?其实,习惯性地同情弱者,只是另一种世俗偏见 不落俗套处理性侵题材的影片其实不少,譬如戴维o休默的《信任》(Trust)中,情窦初开的少女遭到侵犯却误以为是爱情。《圣诞玫瑰》同样想表现出女性的复杂心理,因而也抓住了情感与暴力间的敏感分野,没让题材流于简单化。 杨采妮身为女性创作者,并未在性别立场上偏向女性,也没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去讲这个故事,这或许要得益于幕后清一色的男性监制。特别是彭顺的深度介入,对该片影响非常明显——剧情模式同《C+侦探》如出一辙,郭富城的身份从私家侦探换成了检控官,但同样是纠结地查探真相,同样有个“好友”廖启智一起演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同样要融入“侦探”的个人前史。这使得《圣诞玫瑰》虽是一部律政片,但却有着悬疑片的思路和紧张感。 华语电影没有律政片传统,能参照的法庭戏反而只有TVB剧集。所以尽管《圣诞玫瑰》中70%是法庭辩论,但逻辑显然不够缜密。经典律政片《桃色血案》(A natom yof aM urder)曾示范过怎样进行一气呵成的案件推理———层层推进抽丝剥茧、案发场景则依赖角色叙述而非镜头还原。但《圣诞玫瑰》选择用镜头还原案件,这导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让视点变得很乱,前半部份模糊了全知视点和受害者的叙述,而后半部份案情被推翻的过程中,却从未出现过被告的视点。另一方面,则是推理太“薄”,剧情本身的节奏也算一波三折,但由于法庭辩论的针锋相对中缺乏逻辑性,所以很难营造出像《桃色血案》中那样强势机智的“交手”。推理环节,仅仅依靠“反证”全盘推翻,力度便显得薄弱。 结尾的煽情部分当然是全片泪点,但桂纶镁仍有些用力过度。其实如果能稍加收敛,而不是将旧恨新仇声嘶力竭一连串宣泄出来会更好。但难能可贵的是,杨采妮对全片的驾驭能力已优于不少新导演,《圣诞玫瑰》尽管瑕疵明显,但完整程度却优于不少港片。实际上,该片最有益之处,或许是将律政类型从人们所熟悉的TVB带到大屏幕,成为未来港产片值得深耕的一种类型。 而在评价一位新导演的首部作品时,也该更关注其潜在的可能性。从杨采妮身上,我们能够看到可能。 《圣诞玫瑰》的导演是杨采妮。 她的外形、气质,演过的角色,甚至写过的专栏,都因为她的明星身份,在看这部电影的前后,可能会浮现在许多人的脑海里。起码我看完《圣诞玫瑰》,会想起外形并不硬朗的她———当导演不容易,而不想只当演员的杨采妮,原来这么执着地想讲这样一个故事,哪怕说得有些生硬。 李静(桂纶镁饰)是周文瑄(张震饰)女儿的钢琴老师,下半身瘫痪的她身体不适,身为医生的周文瑄替她检查,结果李静起诉周文瑄性侵……影片借助郭富城扮演的检控官,展开对案件真相的追寻,靠一场场法庭戏推进叙事。 直到让人愣住的结尾。 让人愣住,是因为突然发现:原来杨采妮想说的话,对她来说那么重要。重要到即使这是部法庭戏,从头到尾一直用真相牵引观众,看起来本该探讨公义与法理,也可以在结尾,让一切云消雾散———真相并不重要(桂纶镁抓住张震的手之后发生了什么?),法律并不重要(桂纶镁要负何种法律责任?连字幕都没有),只有那个女孩曾经受到的伤害,才最重要。 我看得到导演的心迹,可以理解她的用力,但怀疑这种表达的效果(包括叙事和价值观上的含混,不知道监制徐克和张之亮怎么看?);也相信有更好的艺术手段,可以把杨采妮想说的话,说进更多人的心里,而不止是他们的耳边。 与前述的问题相比,电影语言上的平淡、内地演员的不搭、我看的粤语版里桂纶镁法庭爆发戏的配音,都已经不是太大的问题了。(电影语言上的平淡:太多特写,有人说像TVB的电视剧;法庭戏场景单一成本低,但单一空间很容易拍得闷,其实更考场面调度能力。内地演员的不搭:抛开秦海璐和夏雨的外形气质不谈,单是夏雨的表演就很平面化,比较薄弱。桂纶镁的法庭爆发戏:这一场将来要找国语版来看一次,才能知道桂纶镁自己的声音演出到了哪;这场和郭富城的病房哭戏,都是演员导演疼爱演员、给空间发挥的典型。) 《圣诞玫瑰》是杨?妮的导演处女作。 想想这点,或许我们都能更宽容。期待未来,她可以做得更好。 |